梁晓声笔下的人物跟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他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的家庭,葛全德家五口人似乎就是他自己家境的投射。“上山下乡”运动中,梁晓声成为一名兵团知青。这段人生经历也成了他小说中的重要素材之一,例如葛玉明就有着北大荒知青的经历。耐心引导葛玉龙读书写作的班主任老师,像极了他的小学语文老师。上到正义凛然、思想崇高的老党员、老干部,下到努力经营市井生活的各色底层小人物,也都是他所看见及接触过的。
不过,自从粗略了解了梁晓声的个人成长经历后,葛玉龙的对于我的存在感突然变得极强。在他的其他小说里面,也总能或多或少看见文艺青年葛玉龙的影子,包括一些以第一人称去写的作品,甚至看上去关联不大的那篇《唱歌女孩》。《失聪》则有《变形计》的后现代感。那个年代的作家,比如余华也受到过卡夫卡的影响和启发,写下了《细雨中的呐喊》。
老一辈作家们,身上有着时代标签。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的创作如此重要。他们大多数为特定的时代写作,用最朴实传统的手法,描绘身处的现实世界。当然,现在读者的口味已经养刁了。有些人对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太感冒了,甚至十分反感。他们觉得人物过于模式化、刻板,要多假有多假,小说年代感太强所以显得有些过时等等。可是,年代特征对于现实主义小说而言,不是很正常的吗?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品多了些历史的厚重感。读者们不妨平常心对待,对照当下,进行反思。
听说《人间烟火》和《人世间》有重叠的部分。后者我还没有看过,不过我在无意中又发现了梁晓声的另一部短篇《葛全德一家》。里面葛家父子三人的名字一字没改,家庭背景也几乎一模一样,只有小妹的名字差了一个字。虽然情节略有不同,但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却和《人间烟火》里面的一脉相承。
这部短篇丰富了我对《人间烟火》中人物的认识。如果说《人间烟火》是《人世间》的横断面,那么《葛全德一家》又可以说是《人间烟火》的起步了。可见作家不仅善于从同一素材中不断挖掘,而且对于他们自己熟悉的素材也是取之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