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那可是国民党军四大嫡系中的一大系。1932年,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以汤恩伯为师长的第89师和以徐庭瑶为师长的第4师,合编为第十三军,钱大均任军长。第13军从组建起即参加围剿红军,是绝对的嫡系,中央军中的王牌部队。到了1936年,汤恩伯出任第十三军军长,他从那时就和13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抗战中期,国军已形成四大嫡系,其中有何应钦的“元老系”、陈诚的“土木系”、湖宗南的“蒋家第一师”和汤恩伯的“第13军”。汤恩伯麾下20万大军,名列四大嫡系中的一大系,被称为“中原王”,如果没有其骨干部队第13军的支撑,他绝没有今天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13军就没有他汤恩伯。一九四四年四月间的豫中会战,当汤恩伯听到13军突然陷入重围,他怎能不五内俱焚呢?
不过还好,第13军在登封一带紧靠着嵩山,有山就好办,你日军不就仗着有坦克和重炮吗?有能耐把你的重装备拉进嵩山遛遛。老天有眼,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第13军的部队若是在豫中平原上被包围,那才是灭顶之灾呢。汤恩伯镇定下来,向第13军发岀命令:“第13军,速将部队转进嵩山之中,力求避免被敌围歼,相机跳岀敌包围圈。到底是国军的嫡系部队,第13军的后勤供给应该是不错的,士兵们体格健壮,面色红润,看样子营养状况良好,比起那些吃不饱的杂牌部队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令人羡慕的是装备,13军的团以上军官都配备有指挥车,车上装有电台,每个师的师属炮兵营装备了德制75毫米山炮和丹麦制20毫高射炮,每个步兵团的追击炮连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步兵的轻武器也很整齐,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以当时中国现有的野战军,除了那个特殊的驻印军,这个13军的装备已属第一流了。
第13军进入山区后,山地的好处立刻显现出来。嵩山地区复杂的地形极大的限制了日军航空兵的行动,飞行员们无法与地面部队进行协同作战。机群的高度很难掌握,飞高了影响攻击效果,飞低了又容易撞山,况且13军的高射炮也不好对付。
中日双方的军队在嵩山的崇山峻岭中兜来兜去,一时谁也奈何不得谁。日军的重装备进不了山,只能派出轻装部队随后尾追。比起日军无法携带的150毫米重炮和坦克部队,国军轻便的75毫米山炮和82迫击炮就显出了优势。13军对付尾随的敌人很有办法,一旦后卫部队发现敌人,马上鸣枪报警,行进中的大部队立即向两边山脚散开,炮兵将所有火炮统统向后,待日军追击部队进入射程后,便开火急射,把后面的山谷打成一片火海。山谷的两边都是峭壁,一旦遭到炮击,日军步兵根本没有躲藏的地方,因而伤亡惨重。日军追击部队吃过几次亏以后,就和国军部队拉开距离,只是远远地尾随。
出山的第一战在嵩山县以北的汝阳一带展开。日军第37师团和27师团一部已在此等得不耐烦了,国军13军的先头部队刚一露面,日军主力就全力以赴展开攻击。日军第3坦克师团的几十辆坦克组成楔形战斗队形,全速向前突击,后面的骑兵、步兵部队潮水般涌来,一时间杀声震天。
13军军长石觉早有防备,他集中了全军三个山炮营摆在两翼,山炮群后面布置了若干个团属迫击炮连。当日军坦克集群逼近时,炮兵们压低炮口,用直瞄方式进行抵近射击,日军95式坦克前部装甲只有可怜的12毫米厚度,哪里抵得住75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第一轮射击后,前排的十几辆坦克立刻起火爆炸,其余的坦克纷纷后退。
山炮群的射击还没有结束,后面的近百门迫击炮又是一阵急射,炮弹雨点般落在日军步骑兵人群中,在急促爆炸的火光硝烟中,日军步骑兵被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在五公里宽的正面上,到处是人和马匹的残肢断臂……
炮火过后,石觉集中了三个步兵团组成第一攻波,全线展开反击。日军指挥官显然没有料到,被包围的国军部队居然摆出全面进攻的架势,而且把所有重火器都集中在一点上,造成日军一线进攻部队的大量伤亡。日军被打懵了,纷纷向两翼溃退,日军阵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国军13军的大批步兵快速跑步通过突破口,石觉指挥的后卫部队也很有特色,他们把轻重机枪架在吉普车上,用密集的火力掩护步兵且战且退,有条不紊地冲岀了日军的封锁线,向西南撤去。岀山第一战就打垮了日军的阻击兵团,13军果然出手不凡,不愧是第一战区的精锐。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军队不是不能打,关键在于指挥官驾驭部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