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成熟的小鸟,总有无限热情与好奇,但因眼力稚嫩,常视铁丝网为无物,惨遭撞击。
此时,两种选择摆在面前:
一是叽喳泄愤:你!为何挡我去路!
这是硬要世界为我让路,得到的当然只有更多次撞网。
二是乖乖调头,寻个安全之地训练眼力。
若本来就不是路,何来让路?需要做的是看清现实,升级视野,改变航向,方可豁然开朗,展翅高飞。这样就成为了一只成熟、快乐的老鸟。
人亦如此,要成为一只洒脱不羁的“老鸟”,就得蜕去“小鸟”的偏执与癫狂
稚嫩期,你“不谙世事”,因为你非黑即白。
欣赏影视剧,一般人眼中只有两个词:好人、坏人;一种结局:好人终得道,坏人终遭报,皆大欢喜,点赞。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离此套路,我就不给你票房。
导演深谙此大众口味,因此大多中国的影视剧作品都很讨喜:好人好上天,完美无缺;坏人坏透顶,一露相,全身上下无不流淌着一串“坏”字;结局也总是坏人惨死,好人得道升天或比翼双飞。
沉溺非黑即白的世界,就相当于看着琼瑶小说谈恋爱,自以为得意,实战处,却处处煞风景: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不说,倒满是柴米油盐的俗味,乃至“火药味”。
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不会帮你分清黑与白,只会让你混淆黑白。
话说李明启老师乘车,司机得知上坐的是“容嬷嬷”,很生气,“你怎么能那么坏呢,早知道是你我就不拉你了!”更甚者,在街上向“容嬷嬷”扔东西以泄愤。
这么入戏,如果当时是“乾隆皇帝”打的或逛大街,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臣愿效犬马之劳,即使肝脑涂地、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冲动?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铸就的就是这种“成人小孩”——成年人的身体孩童心智。它让人终其一生徘徊在成熟的门口。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只能干瞪眼:
为什么像“容嬷嬷”这种“坏人”居然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很多“可恶”的人脸上却写着“善”字?
还有些人为什么看起来非善非恶,又亦善亦恶…
晕菜……
他们无法明白人性的“善”与“恶”会因时,因人,因境,因视角不同而变转。
当然,大多数人随年龄增长,能退却“不谙世事”的童蒙,开始谙于世故。
但“现实”不懂美丑,当你撩开它的面纱时,必定美好与丑陋一并裸身尽现。完美主义者无法适应和接受竟有如此多的面目可憎,宁愿转身,“视而不见”,一头扎进土堆,当起“鸵鸟”。
比如,事业挫败,因为他看到人性的复杂多变,无法驾驭,索性沉迷游戏,还可“风云雄霸”一时;
婚姻失望,因为他(她)看到梦想中伴侣,居然“丑态百出”,选择出轨或者夜不归宿;
人生苦恼如江水,“抽刀断水,水更流”,还不如就沉浸在影视所编织的美好世界中……
于是,得出结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痛苦的现实”。
人没香蕉吃,无所谓,没钱则的确痛苦。但对猴子,钱同冷石,若你夺其香蕉,反而向你示威。
可见,无所谓“痛苦的现实”。真正的痛苦源于“你眼中的现实”。而“你眼中的现实”并不等于“现实”。
看清这个真相,消减痛苦就变得简单、明了——让自己的“单孔摄像”变成双孔,乃至仨,并学会在“自拍”“他拍”“360度全拍”之间灵活切换,你便不会受制于“单孔摄像”的枯燥与乏味。
这种多视角切换,绝不是智巧诡辩式地为错误行为导致的错误结果开脱、找借口,而是助你事前预见,以果决行,从而减少犯错几率。
如此,才可能摆脱“视而不见”的狭隘与无奈,从而“升级视野”。
在视野升级、视角转换过程中,你可能会逐渐发现,原来你的主见可能恰恰是一种偏见,善良也可能会害到人,“狠心”也可以是一种爱的表达,争吵反而可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口口声声宣扬道德的人可能恰恰最缺德……
于是,你归于宁静,小心甄别,谨言慎行。对于刺头会主动避让,而不是与之对抗;对于痛苦与烦恼,你将其化为智慧生长的土壤;有些竞争,你明明可以赢,但是你能潇洒地选择输;有些事,你明明占理,但你却坦荡放下争辩和解释……
因为你开始明白,这世间没有“一定”或者“一定不”,只有“需要”或“不需要”,以决策;“适宜”或“不合时宜”,以决行;“有果”或者“无果”,以定论,或善,或恶,或德,或不德。
此时,现实还是现实,只是你眼中的“现实”已变,过去看到的只是象尾,后来能看到整头大象,再往后,你看到了整个原野,上面除了温顺的大象还有凶猛的野兽,也有宁静和谐的自然美景……见得多了,看得透了,选择便广且阔了,因此更从容了。
这时,你才会深深懂得有些人敢于放弃奢华而选择朴素生活的人,敢于放弃轰轰烈烈而选择平平淡淡爱情的人,敢于放下殊荣,选择低调的人……他们平平而洒脱的选择背后,是广袤的海洋作支撑,既广且厚;风起,浪不惊底;若起波涛,与之共舞,亦欢、亦定。
这就是进入了成熟佳境。
相关文章:
文章首发:“一点清心”(yidia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