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荣吉、张亨如
主演:
吴慷仁 饰 郭晓其(检察官)
庹宗华 饰 林尚勇(刑警)
柯佳嬿 饰 胡允慧(犯罪心理咨询师)
姚淳耀 饰 陈和平(深夜主持人,也是凶手)
江宜蓉 饰 路怡真(记者)
原著:翻拍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雪同名小说《模仿犯》
故事梗概:
郭晓其是一个为了查案通宵打游戏,为了正义可以就地扣押自己同事,同时也是一个为了理清案子各种疑点而迟迟不肯结案的检察官,被业内戏称为“龟毛其”。
1997年,公园里出现了一只被红色礼盒装着的女人断手。同样的大拇指脱臼和几年前的田村义案有了可疑的重合点。
然而,断手案还未查清,又有受害者相继出现。
凶手为了得到关注,将受害者拉到亲人面前,让她们看到希望又陷入绝望,折磨她们身体和精神。打电话威胁家属,侮辱他们,大肆引起媒体的关注讨论。
为了争夺收视率,媒体不明真相,却大肆制造话题,使受害者以及受害者家属受到多次伤害。追查到最后,明知道凶手是陈和平,却无法将他绳之于法,前女友被凶手残害,郭晓其受了刺激,想要私刑枪杀凶手犯了错,反而被送进了监狱。
凶手猖狂,不断将受害者的照片和视频寄到电台,公开质疑挑战司法,媒体大肆渲染下,模仿犯罪爆发式滋生,引起社会极度恐慌。而被困监狱无法查案的郭晓其又该怎么翻盘,抓住凶手?
……
这部《模仿犯》在豆瓣评分为7.5,但个人认为值得更高的评分,至少8以上。
作为悬疑剧,《模仿犯》不仅做到了一环扣一环,不断反转悬疑感拉满,同时还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脱口而出的受害者有罪论有多可怕
2016年,11月3日江歌案始发之时,我们班主任严令学生不准在网上参与讨论。她觉得那实在是太可怕了。可怕的不仅是江歌惨遭遇害本身,更可怕的是那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的指责。
就连我当时看到新闻以后,脑子里也不自觉地出现了一个声音:江歌为什么要收留刘鑫?如果她没有收留她,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我被自己这样的想法吓了一跳,我竟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受害者的错。
然而她有什么错呢?
她把刘鑫当成自己的朋友,收留朋友有什么错?
当时的她不能预知判断到所有的事情。
不能像我们一样站在上帝的视角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情况。对她来说,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突然,根本就来不及思考什么,思考像我做出的那样的假设。
还有那些在夜店里出事的人,那些因为晚上打出租车出事的新闻。总是存在这样的声音:她为什么要去夜店?一看就不是好姑娘,不出事才怪。那么晚才回来,还穿得那么少……
诸如此类的事情和言论还有很多。
而《模仿犯》的剧里,在媒体的狂轰乱炸下将“受害者有罪论”无限放大。
夜店Kink就是所有受害者出事前曾去过的地点。
南清宫马主委在失去外孙女怡君后,没有办法,只能上电视求凶手把尸体还回来。在主播的引导下,在观众心里根植了怡君不是好女孩,才会到那样的地方去。
而她的外公坐在直播厅里,那么无助和痛苦。
还要面对充满恶意的镜头坚定地维护外孙女。
那一刻,真的令人感到窒息。
相比死亡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死去的人被不知所以的众人肆无忌惮地讨论和攻击。
被母亲折磨得近乎丧失理智变得病态的沈嘉文,伙同陈和平、钱家堂让许多女性遭受残害,这样的人该死,可当他的死真正来临的那一刻,你能底气十足地说一声活该吗?
他是沈嘉文,却要始终活在姐姐“沈嘉雯”的阴影里。“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妈妈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他的存在,就连他的名字也是跟别人借的。”
沈嘉文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没有人会关心和在乎,那些对准他的镜头,只想攫取刺激阴暗的噱头。
比沈嘉文更为可悲的是他的朋友——胡建和。
这个起初看起来很阴郁怪异的形象,让人很难不把他和凶手联系起来。但他种种的漏洞只是为了保护沈嘉文。
胡建和在学校的时候,一直被同学霸凌,是沈嘉文帮他打跑了那些霸凌者。
所以在当年女同学死亡的案件中,他其实有怀疑是自己被霸凌者打昏迷后,赶来的沈嘉文失杀了女同学,但他没有说,自己承担了下来。
每次看到胡建和去找沈嘉文的时候,都跟着提心吊胆。
屏幕前的我很希望他不要去。
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他会没命的。
事实证明,他最后真的没了命。
但站在胡建和的角度来看,他有什么错呢?沈嘉文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法忽视,也无法不去在意的存在。毕竟沈嘉文在学生时代,曾经那么多次地保护他。
他难道能丢下这一切不管吗?
怎么看都绝无可能。
保护者和施害者这两个身份在沈嘉文身上重叠的时候,作为朋友的胡建和的悲剧早已注定。
然而在沈嘉文和胡建和一起出车祸后,媒体引导着众人,认为胡建和是共犯。
就连警察和上头都想就此结案。
如果不是胡建和的姐姐和郭晓其的坚持,胡建和恐怕永远都要背负着共犯的名义沉睡地下了。
电视只是电视。
现实中的那些受害者,他们的一生我们无从得知。
他们遭遇劫难的那一刻,心里是多恐惧多惶恐,隔着屏幕,看着新闻,恐怕我们连感知到的千万分之一二都没有。
所以,究竟我们凭什么自以为获得了上帝的视角,就对受害者进行毫无底线的讨论和攻击呢?
2.受害者有罪论的本质是无能
超过晚上十点不要出门,出门也不要单独一个人。
不要去夜店,不要去酒吧。
不要穿那些暴露的衣服。
不要和陌生人交谈。
甚至不要笑得那么好看。
如果你这样做,你惨遭意外,你死了,那么有错的就是你。
……
我们究竟对凶手有多无能,才转而去要求受害者必须要这么做。
因为无法制裁凶手,所以只能指责受害者没有保护好自己。
而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无能,有的时候也是一种邪恶。
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那些看热闹的人,凭着一点蛛丝马迹,就妄想改写受害者的一生。
给受害者加上诸如私生活混乱、性格阴暗等色调。
什么标签能够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刺激更加好看,便往上面胡乱加什么。
反正网络发达,人人都可以躲在背后,变成另一个人,肆无忌惮地敲动键盘,向受害者吐口水。
“假的也可以说成真的,你不觉得这个世界很奇怪吗?”正如《模仿犯》里田村义所说的,这个世界病了,每个人都可以隐藏在屏幕后面,不知真相,却偏偏展露出一副我是上帝的恶心嘴脸。
3.不要丢掉理性和思考
之前在知乎上受邀回答过一个问题,问题大概意思是自己看着网上的言论,明明有些时候觉得不是这样的,在说的人多了之后,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我说,我们并不能管住别人的嘴,如果你觉得那样的言论有问题,但又处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错的时候,那最好的办法是沉默。
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一切都是猜测。
而很多人不知道,那些铺天盖地的猜测,对当事人来说也许是带着天大的恶意。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一群人聚众而起,很多时候个人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变成没有思想的白痴,只顾着和集体摇旗呐喊。
网络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而且因为网络传播之快速,这样的白痴行为常常掀起不可思议的浪潮。席卷之下,当事人的精神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废墟,有时候他们也会因此丢失性命。
那谁又来对此负责呢?
对发帖造谣的人拘留几天?罚几百块钱?更严重的坐两三年牢?
可是每一个无脑参与讨论,进行转发的人难道就无罪吗?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何炅更是直言道,“夸奖的话你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你要三思而后行。每个人都觉得我只是轻踩一下,但千军万马踩过……”
后果难以想象。
因为网络流言崩溃自杀的案例我们看的还少吗?
阮玲玉、乔任梁、崔雪莉、具荷拉、崔真实……
杭州郑灵华只因染一头粉红头发被网曝的事还恍如昨日。
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掩埋在网络上千军万马的唾沫星子下,这是看似精彩纷呈、眼花缭乱下网络世界掩藏的肮脏和可悲。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做什么。
只能要求自己在真相出来之前,三思再三思。
在网络世界,慎重再慎重。
不要被没有证据的言论裹挟,不要为了博取眼球争夺流量而丧失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更不要为此丢失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