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sù)好(hào),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枻(kòuyì)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zhàn)虚明。昭昭天宇阔,皛(xiǎo)皛川上平。怀役不遑(huáng)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ǒu)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析评一】
这首诗作于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三十七岁。
隆安四年春,桓玄克荆、雍后,督八州及八郡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渊明可能先在江州州府任职,后移任荆州(治所在江陵)从事。本诗是回家乡探亲假满,再赴江陵任所,于途中感怀而作。本诗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的写作时间相隔一年余,诗中所反映的归隐思想较前诗更明确了。通过在赴职途中的所见所感,主要表现对田园自由生活的依恋,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中对途中景象的描绘,恬静可爱,衬托着诗人那颗澄清静穆之心。
全诗结构可分三节。前六句主要回顾早年生活、性情,写诗人的平生志趣——园林生活使他厌恶世俗之情,而诗书又加固了他隐逸之志,突出自已对世情的无知,已然透露出一种悔意。中间一段八局,写旅途情景,从诗人在岸边与友人告别,一直写到途中夜不能寐而中宵孤征,意在说明行役之苦。最后六句,申期自已的志趣,写自己不愿象宁戚那样自荐求官,决心抛弃功名利禄,表达终当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头四句写出了陶渊明的平素志趣和爱好。诗人回忆着往事,说自己闲居时,与尘事隔绝了,觉得一身干净,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他在书斋里讨生活,在园林中寻找乐趣。诗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园林成了他自由的天地。相比之下,陶渊明的志趣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即使千百年来都是超凡脱俗的。回忆起往日的书斋生活与园林乐趣,陶渊明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书可以增长他的知识,陶冶他的性情;园林可以使他自由自在,不受世俗人情的干扰。所以,当他回忆起这些的时候,十分留恋。诗的头四句是唱往日的欢歌,唱出了自己的平生志趣。接下去,则是诉说自己的悔恨,不应该远去西荆充当桓玄手下的幕僚。对于陶渊明来说,做官是痛苦的。这痛苦,一是精神上的,一是肉体上的。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这是精神上的痛苦。陶渊明是一位重感情的诗人,他对自己的母亲、同胞、子女、朋友都一往情深,舍不得离开他们。可是,千里为官必然要离乡背井,告别亲友,这就要给他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在新秋月夜,他乘船远去,在水边和朋友分手。清秋、皎月、流水、孤舟,这景象,这气氛,都会使离人伤感。诗人写精神上的痛苦惜墨如金,只有两句,不去多写,因为这是容易为人所理解的。写形体上的痛苦则多了一些笔墨:“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这是篇中出色的句子,具体写出了诗人的行役之苦。凉风乍起,天已黄昏,当差的陶渊明匆匆赶路。月亮出来了,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天空和大地,野外空旷无人,他带月奔走。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怀役不遑寐”。叹行役的这六句诗,情调凄婉,楚楚动人,有意境,有形象。诗人着力描绘月色和月夜的美。由于明媚秋月的辉映,天空和大地朦朦胧胧,浑然一体,惹人喜爱。然而,就在这良宵月夜,诗人却不能和家人团聚,共赏秋月,独自一人奔波,岂不是可叹可悲的么?诗人一面写月色之美,一面又写行役之苦,美不为行役者所欣赏,反而给行役者增添了愁肠。月夜美的环境与行役者苦闷的心境是不合拍的。这样写,使读者更能同情这位“孤征”不幸的诗人。为留当差有苦,苦而悔恨,悔恨之余便对仕途灰心。他想摆脱行役之苦,摆脱的路有两条:或者处心积虑往上爬,把官当得大一些,高高在上,免去行役差事;或者投冠归田,告别官场,去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自由人。两条路,陶渊明选择了后一条。陶渊明鄙弃宁戚那样的人,敬慕长沮、桀溺那样的隐者。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齐桓公兴霸以后,怀才的宁戚无由自达,一次在车下喂牛,唱着“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歌声。桓公闻声而知其贤,后用为卿。陶渊明不是宁戚,他当然不愿商歌自荐。《论语·微子》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不愿做官,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愿与他们为伍。“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这就婉转地表达了陶渊明不愿继续做官而要归田的心愿。这两句诗通过用典,把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读起来颇有意趣,似乎可以感觉出陶渊明对做官满不在乎的那种轻蔑神态。“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这两句诗,是陶渊明的人格写照,投冠返里,心底一片干净,不为利禄所动。告别仕途,退居衡门,养心全性,立善自名,这便是陶渊明的心愿,也是他的归宿。诗的结尾部分,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自责甚明,最后以“善”自励,说明渊明的述怀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