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读简友“如此小强”的文章《板桥坊》,从插图中我看到一张看老照片,非常亲切,让我浮想联翩。并写了评论,由此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
“记忆是阵阵花香,我们说好谁都不能忘”。这童年的美好时光犹如阵阵花香,吹开了我的心房。
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和这个照片上的差不多,也是平方房,红砖墙,房顶上铺盖的瓦,我家房子上面是红色的瓦片。当时我家的房山头上,进出电线接线柱子上的白色瓷瓶,小时候曾经玩过,瓷瓶大小跟手电桶里的一号电池差不多。
我家住的是厢房,我们那趟房有六户人家,那时候我家就说住把头。那老房子里承载了我儿时很多幸福时光。今天看来,真是美好的回忆。
那么我就回忆回忆我家的房子里印象和记忆中的人和事。我们一家七口人,房子面积只有17.4㎡。院子和煤棚不算面积的。一铺炕,家里一对紫红色箱子,一个柳条包,(类似如今的皮箱)还有被剁都被架在炕上,家里七口人,一字排开睡在一铺炕上。父母睡在炕头,接着我和姐姐一个被窝,俩弟弟一个被窝,哥哥在炕稍挨着窗户睡,都是一个挨着一个。被子是麻花被,家织布蓝底白花,还有几床红花的。冬天冷睡觉就把棉袄盖在被子上的下巴颏底下。棉裤压在脚底下。早晨起来大人叠被,一床床整整齐齐摞在一起,枕头落在被的一头,最后上面盖一个绿色和白色相间的,棉线编织带穗的线毯子。
地上冬天屋里有个炉子取暖,炉子是铸铁的,炉台上有个炉盘炉圈,冬天用劈柴煤和煤批取暖,那时候没有暖气。便于保暖晚上睡觉要压炉子,到早上大人用炉钩子,在炉子下面的炉箅子上透透炉灰,再添点煤或是煤坯子复燃。炉筒子是从玻璃窗伸到外面。冬天妈妈或哥哥姐姐用个铁丝帘子在炉子上面烤玉米面饼子,考土豆,,焦黄焦黄的可好吃了。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啥零食可吃,炒黄豆,炒苞米粒是比较好的了。有的人家炒白面做炒面喝。我家屋里还有台缝纫机嫦娥牌的,全家打小人的衣服都是妈妈用这台缝纫机做的。
地上有个大木箱子,就是现在的包装箱图的杏黄色油漆,箱子上方墙上挂一面镜子。箱子上面摆放牙缸,木梳,箅子。我经常爬到箱子上面去照镜子。
在屋有个碗柜,水缸,锅台,一个大白锅,一个小黑锅,木头的锅盖。家里吃水都要到外面水井去挑。
我家院子是木头的大门。小时候我们经常敞开门,在大门框上套上一根麻绳,就是一个大圆圈,搭在门框上,用大一点的小板凳套在绳子上,跨上去坐在板凳上就开始荡秋千,一玩一个下午。冬天院子里下雪了,就用大筐装上用绳子拉到外面空地倒掉,院子里有时候还能堆个雪人。院子里总是干干净净立立整整,妈妈爸爸干净是出了名的。夏天在院子里洗衣服,吃饭,坐在小板凳上乘凉。一家人过的开开心心。那年月家家户户过的都不富裕,但是贫富差距不大。吃的多是粗粮,冬天白菜,萝卜,土豆。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我记忆中的家。
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物资匮乏,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真的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靠勤俭持家养育我们。
如今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上了幸福生活,那个年代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运,我爱我们这个令世人瞩目的国家。
看到老照片回想当年,父母真是不容易,尽管艰苦,但对过去的生活还是很怀念的。感谢这张老照片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