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创新型人才,意味着个体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拥有创造力,且这种创造力能够运用于所在的社会团体中,并为之作出贡献。
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怎样获得创造力。个体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吗?是大脑内部某块区域的功能吗?不是的,创造力是一项大脑各部位共同运作而实现的复杂心理机制,它并非是天才的稀有能力,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通过积累与锻炼,我们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富有创新思维的个体。培养这种能力是重要的,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幸福——这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
首先,我们从定义开始理解创造力。在《创造力:人类创新的科学》一书中,对创造力有个人和社会两个取向的区分:
个体主义的定义:创造性是一种见诸于世界的新颖的心理组合。
社会文化的定义:创造性是 一种产品的生成,该产品被某一适宜的知识渊博的社会团体判定为是新颖的,同时也是适当的、有用的,或者有价值的。
成为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社会环境创造的条件,但我们能够做的是从个体角度来分析可以做哪些努力使自己更富于创造。
创造性是新颖的,因此模仿别人的行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别人的观点,都不是创造性的体现。然而如果没有前人的观点和经验,也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的组合——“所有的思想和概念都是已有的思想与概念的重新组合。”“人类的想象……无论怎样超越时空的束缚 ,永远是现有知识积累的延伸、生发 、联想,完全凭空的想象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接纳足够多的想法与观点,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变化,产生新的思想。最后,创造性需要付出实践。马克思的至理名言: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仅仅存在于大脑中的创新想法,如果不将其分享,交流,展现,转化为现实,要么遗忘,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再新颖,总之将无法实现其价值。
现在再来看看创新型人才。对于那些头脑中充满各种稀奇古怪点子的人,那些伟大的画家、诗人、音乐家、数学家,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天才,或者怪才。他们性格孤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工作狂,社交方面低能,拥有坎坷的童年生活,不少患有精神疾病……这实际上是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一种对创新型人格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创造性的个体是成功、快乐、具有平衡人格的。
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素质,我认为是发现问题,并评估问题价值的能力。就自身而言,好的问题唤起我探究的好奇和热情,给我努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我会不自觉地关注和问题有关——或者可能有关的信息,凭借一种敏锐的直觉将它们记录组合,留待日后的详细审视评估。这里面涉及到另一项对创新至关重要的能力——经验开放性。
“经验开放性包括对想象(好的想象力)、审美 (有艺术性)、情感 (体验和评价情感 )、行动 (很有兴趣地尝试新鲜事物)、思想(有好奇心并且聪明,能够迎接挑战)以及价值观(非常规和自由)的开放。”
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对世界保持一个开放接受的心态,在与身边事物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时时更新自己的想法。曾经我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发现了好的问题才能开始着手工作,如果没有灵感那就等灵感找上门来。然而在阅读《创造力:人类创新的科学》后,我明白真正的创新是一种问题发现型过程,而非问题解决型过程。当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时,就应该想办法使其具像化,而非等待它自动成型。以写作为例,灵感不是一次性喷发而出,而是一个个迷你的顿悟时刻组成的,我需要及时记录它们,哪怕当时并不清晰这些想法的价值和用途。在着手写作的时候,问题自然会不断涌现出来,指引众多的想法聚合,联结,另一些起初看起来不错的点子也可能被淘汰。所以说,应该做好随时开始的准备,而不是等一切条件准备齐全——那样你永远无法真正开始。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会是一次性的——那意味着走向终点——而是会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想法,引导你不断走向深入,走向全面。
而那些迷你的顿悟从何而来?答案是大量的积累。“杰出的创造性产生的基础是长久的时间和将一生用来学习该领域的深深的专注。”创新型人才是开放的,但在自己领域内又是专精的。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内化,就不会有发现和评估好问题的敏锐。当然,创新型人才并非工作狂,很多顿悟都是在休息的时候产生的。注意力的转移可以减少对错误想法的固着,并提供想法酝酿的过程。
参考书目:
《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 美 ) R . K e i t h S a w y e r 著 ;师 保 国 等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心雕龙三十说》童庆炳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