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读中国历史吗?你有信仰吗?
历史承载着我们的血脉,就是我们的信仰。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为人处事,历史便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活教材。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看不够的中国史。从制度,经济,军事朝堂5个方面去多角度解读中国史。
从人口户口角度来讲,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实行什伍制,重农抑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防止人口外流。汉朝实行户籍制,一是为了保证税收,二是为了控制人口,户口制度延续至今。
要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必须对土地进行分配。从井田制到商鞅时期什伍私有制,再到唐宋时期的均田制(按照户籍人口分地),到明清时期的职业户口制度(民户,匠户,医户,军户)户籍类型世袭。
人口和土地分配好了,要土地拥有者进行征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主张是向农民征税,汉武帝时期常年打仗,加强征税。把筑钱,冶铁和煮盐归国有。桑弘羊还想出算缗令和告缗令。征收财产税,谎报或少报。有人检举出来,检举者和政府平分财产。都是与民争利,各朝代也都喊出来轻徭薄役,但实际此消彼长,增加其他名目的税,有奴婢要交税,有未嫁女要交税,要收人头税。
有国家要组建军队,商周时期是国人兵役制,居住在周边的人保护自己的城市。秦朝实行军功制,有专业的军队。汉朝实行民兵制。魏晋三国实行府兵制,士族为单位招兵养兵。唐宋时期实行募兵制,有战争就打仗,没战争就种田。明朝实行卫兵制,战时就打,不战时屯田养兵。
国家需要人才,有志之士的上升通道是科举。商周属于世袭的世官,汉代出现州中正举荐制度,主要是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官员兼州中正举荐人才,隋唐有了科举考试。
封禅制度的消亡,有册有典记载有6个君王参与封禅。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明朝朱棣提出有德不在于天,乾隆也提出封禅劳民伤财。王朝后期帝王已认识到,论证受命于天必要性不大。治理好国家在德不在封禅。
自古邮政系统的变迁,人们的沟通方式的改变。尧有诽谤之目,舜有欲谏之鼓。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烽火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符节就是传递战争信息的工具,送给岳飞12道金牌的急脚递,明清时期的驿站,现代的书信,和当代的电脑通信。
有了人就要有法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上古法律雏形已有。秦国商鞅变法,是法律从理论成为实际的最好践行。秦国实行连坐制,一人犯罪连坐三族。
经济角度的解读,从盐运,香料和京杭大运河,还有广州的十三行代表的外贸。重温历史变迁和重大事件。讲述经济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朝堂篇从秦国的客卿制度,到东汉的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唐朝的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有杀母存子的冯太后和伯乐见千里马的欧阳修说起。靖康之耻的背锅侠王安石,是赵构要他背,还有巅峰及悲剧的狄青。讲述朝堂人心不水,平地起波澜。
战略篇从秦王扫六合,到李渊只是背景板吗?还有帮倒忙的崇祯。讲述内强外柔才能进退自如的道理。
军事篇。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剖析项羽,和官渡之战剖析曹操和袁绍。靖难之役剖析朱棣。阐述攻人以某,用兵已智的道理。
后面篇章不细数,有兴趣自己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