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榫,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木材衔接结构,也是古代乃至现今日常生活中家具制作大量使用结构方式。含而不露,是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体现;内合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卯榫<mao sun>,木结构中两两结合或多部分结合凸出部分称之为榫,即榫头;而凹陷或通孔部分称之为卯,即卯眼,通过卯与榫的契合,达到紧密稳定结构。经久而不松动,愈用而愈紧凑;故而能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留下辉煌的一笔。
复式卯榫装饰图案
卯榫结构比汉字出现的时间更早,在茹毛饮血的浑噩时代,先民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摸索出了最简单的类似卯榫的结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人们发现了最早卯榫木质构件,大量用于房屋的搭建。这是距今为之发现的最早卯榫结构的发现。
应县木塔
卯榫的经典与巧妙之处在于区别于现代结构链接方式,不使用铁钉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结构也演化为多种方式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应用中,而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筑中,华夏大地,南北东西,处处可见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复杂而唯美,繁琐而坚固,成为廊檐中式结构经典。
斗拱
斗拱
围楼
卯榫(mao sun)这一创造性的发明自出现后便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经千年以上的传承后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中不断改善和创新,最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卯榫在传承过程中也衔生出了多种用途,并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于木材,而是发展到了石材,玉器,纺织等多种材料之上。
鲁班锁
卯榫的精妙之处也在于其能在不同的使用之处能巧妙的变换着,同源同宗而千变万化,这也不难体现出现先民们的处世之态,融合变通而恪守本源,包罗万象而不忘乎根本。
六方亭
卯榫的复杂变化(小结):
传统粽角榫,这一类卯榫结构大多使用在中式家具中桌面镶边,柜子边角的处理上,但其又因受力点较少而多使用于小件家具的边角处理,在中式木柜,床顶和储物柜中较为多
传统粽角榫
带板粽角榫,这一类的卯榫结构则是比普通粽角榫复杂一些,在两块链接构件上多出一条阴缝,木板插入其中并在四条木条的链接之中得以固定,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木板固定卯榫结构,多使用于木柜的门板,门,多块木拼装结构中。
带板粽角榫
夹头榫,在较为精细的方桌与桌角的链接中使用普遍,也是加强桌面于桌脚的固定方式之一,同样的还有云式插肩榫和其他的多种插肩榫。
夹头榫
云式插肩榫
平板明面粽角结合榫,在古代和现代的实木盒子中使用较为普遍,是带板粽角榫的一种变化方式,在装盛粮食的斗和盛放物件的盒子中几乎都是使用了这种结构。
平板明面粽角结合榫
柜子底怅,这一榫式结构普边使用在木柜,桌椅板凳的脚加固上,方与方,圆于方的连接固定中是最为牢固的一种固定方式。
柜子底怅
圆镶攒边榫,顾名思义,其主要用于圆桌,圆凳的面边固定中,较为精细和复杂。
圆镶攒边榫
三直材交叉榫,这一卯榫结构则是多用于加强支撑平面,如较大的桌面,也不仅仅是三根木材,不同使用之处还还有更多更为复杂的多木材结合,而这一结构也经常用于实木房屋屋顶的结构构架中,现在的实木人造亭中多处可见这一结构。
三直材交叉榫
燕尾榫,因其形似燕尾,便称之为燕尾榫,燕尾榫是目前为止使用最为普遍的卯榫结构,在实木整体桌面的裂缝加固修补中最为实用,比之现代的胶水填充修补也更为美观和便捷,而燕尾榫也大量使用在著名的赵州桥中,这也是卯榫结构在石材使用上最为广泛和牢固方式,赵州桥之所以能在古代较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建成并传承至今仍大量使用,可以说卯榫的作用功不可没。
赵州桥
石材燕尾榫
石材卯榫
燕尾榫
燕尾榫
燕尾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