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学校组织一场,由老师带队,去山东淄博为期两天的毕业研学旅行。
由于反复交代孩子们不能带零食,手机,相机等物品,一切都有旅行社安排。因此孩子收拾了随身物品,就出发了。
行程共计两天,去野生动物园,参观琉璃厂,制作泥塑,爬齐长城。可以看出,确实是从孩子的角度,迎合孩子的兴趣点,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孩子回来后说:“妈妈,我和同学们都不在一个世界。”
我听了很奇怪,“为什么?”
孩子说:“旅游车上,同学们都拿着手机聊QQ,玩儿游戏,就我自己,仿佛在二次元空间,在一旁看着他们玩儿,感觉被隔离了一样。在旅馆里他们也都在玩儿手机,没有人聊天说话,太无聊了。”
我想了一下说:“这次毕业旅行,为的是给你们创造最后一次团聚的机会,以后大家都去不同的学校,很难有机会都聚在一起。可现在有这么难得的机会,近距离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一起玩儿,一起闹,你们却不珍惜,都在低头玩儿手机。我有些无法理解了!”
难道现在孩子们的交流,友谊维系,依靠手机来的吗?
手机之于十来岁的孩子,是个新奇的事物,越阻止,孩子欲望就会越强烈,是不是应该宜疏不宜堵呢?
我们小时候,当晚上村子里大喇叭广播,村民们早点吃饭,晚上大队放电影。我们这些孩子早早的扒几口饭,就搬着凳子在大幕布前,等着电影开始。
当村子里有了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时,电视机摆在院子里,小小的屏幕前,几乎围满了人,院子里黑压压一片,大家都被那个小屏幕中的画面吸引了心神。
可现在,村子里再广播看电影时,已经没有了围观的孩子,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过去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电影,电视 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罕见的新奇事物,不论大人孩子,都非常向往,都有想要拥有的欲望,而手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也像过去电影,电视之于我们?当大家都普遍拥有了之后,那种好奇心就会慢慢褪去,只当它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通讯工具。
我们满足孩子好奇心,可当她热衷于玩儿王者荣耀,三国杀时,会不会沉迷于那个虚拟世界——“我的世界由我来主宰!”而不想回到现实世界,去面对它呢?
现实世界,有压力,有竞争,有排挤,有酸甜苦辣,习惯了游戏中的称王称霸,回到现实,孩子还能接受吗?
如果孩子还小,我们只要用一件更新鲜的玩具或是游戏,就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令她抛下手机。可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时,我们怎样做呢?
我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与孩子手写信笺,进行平等交流。放下我身为父母的种种高高在上的权利,变得稍微弱势一点,把我的这种焦虑,困惑在书信里透露给孩子,向孩子寻求解决方案:
孩子,当你的眼睛只顾着盯手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你周围的世界,即使你说我耳朵在听,眼睛也会看,可你的心思早已被手机填满,眼前再美的风景,再动人的乐趣,都成了过往云烟,在你的脑海里留不下一丝痕迹。
妈妈怕的是,你的这种不在乎,会直接影响你今后的人生。当你开始对这个世界都不在乎时,你会慢慢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始终爱你的妈妈
当我把这封信偷偷放在她书桌上时,非常忐忑不安,既怕孩子忽视掉,不予理会,又怕她看了会嘲笑我这个妈妈。
可是,当我第二天晚上,拿起我经常翻看的那本书,看到夹在里面的一页信纸时,我内心雀跃了一下,真的没想到孩子会给我回信,紧张中透着一些小小的刺激,有种年少时收到情书的小冲动呢!而且孩子非常有创意的把信纸折成一个心形。我小心翼翼的拆开,发现,孩子很用心,字迹比写作业时还要工整,孩子说了自己对于手机游戏的见解,以及玩游戏的原因。
当我们放下做父母的架子,迎来的转折点,就是孩子的心门向我们打开了。
这样一来一往,我和孩子的书信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如果哪天中断,还会很不适应。我也尝试与孩子一起玩一场游戏,让她带带我这个游戏小白。孩子像游戏大神一样,领着我冲锋陷阵,尽管由于我不懂细则,经常性的刚一出场,就被秒杀,孩子也从不埋怨我。
交流的多了,我发现,其实并不是孩子真正的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而是,孩子寻求一种寄托,一种荣誉感,而这种情绪源自于我们对他们的忽视。
并不是孩子长大了,就不愿和父母交流,而是,孩子长大了,我们要走入她的内心,与她平等的交流。
孩子思想逐步成熟,我们应该为她高兴。她内心渴望的点提升了,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好穿好,而是更期待我们与她心灵的沟通。
这种沟通跨越了年龄,时间,空间,让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