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心过那些没耐心的家长,要么是自己情绪状态差,并且一味放任自己,要么是掌控欲太强,啥都要管又啥都管不好,要么是期望太高,娃怎么做都不合他心意。
第一个状态差。没耐心很大的原因是精力不足,没有“能量”来“召唤”耐心了。耐心像电池里的电,是会用完的,这就像一个一晚上没睡的人,或一个被老板虐了一天的人,心力交瘁,回家面对娃的“无理取闹”,自然没好气没有好脸色,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光火了。
这种情况就该去调整自己状态。电池没电就要充电,耐心也是一样。留意一下自己的状态,是不是该补觉了,是不是该放松一下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吧,或读两页书,或找人闲聊两句……每个人有调节自己的技巧。我状态差的时候,会话实说:“我太累了,让我休息十分钟再陪你玩儿”,他们也都能理解。
第二个,不要强掌控,调整对“混乱”的“耐受度”,允许娃们犯错,只要主线有序,支线可以混乱,也可以说“抓大放小”。
我家两个男孩,大的9岁,小的5岁,在养娃的时候,如果父母试图掌控得太多,就会痛苦。我的一个基本功就是适应他俩在家里的打闹混战,接受从不消停的吵闹噪音,刚清理的屋子很快就乱了,那就再清理一遍,打哭了,就拉开让他们冷静一下,发现有危险动作了,就叫停一下,除此之外,就随他们去。我把这些当成是自然界的规律,不可对抗,不可掌控,如同四季流转、刮风下雨一样,孩子玩闹、争吵打架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长大的必经阶段。
我想法很简单:既然是必经阶段,那就陪着他们走过这段路就好了。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是每天自然而然发生的事,父母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提供衣食保障,提供教育教导,但归根来说是一个从旁辅助的角色。就像园丁和花卉的关系,园丁保证阳光土壤和水分肥料,花卉自己生长。
两娃的家庭环境,和我自己力不从心的状态,我接受凡事60分就OK,比如屋子不需要纤尘不染,只要看得过去就行,比如娃也不需要多听话,只要睡前牙必须刷,脸不洗脚不洗我都随便他们,比如娃叫半天叫不动,吃饭慢、剩饭,随便他……我的想法很简单,这些事又不会影响他俩成长,很多事儿长大就好了,只要父母品行端正的,孩子也走不了歪路,父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父母自律的,孩子也自律。就像出去旅行的时候,只要大的方向不出错,绕点路走点冤枉路也无所谓,成长这事儿,也不是追求效率的。
记得之前一位女同事在饭间聊天,语气焦虑,说她的孩子这么大了牙还没长出来,席间的领导不紧不慢地回她说:你见过长大了却没有牙的人么?大家都哄笑。那时我也受到了启发,就再也不为长牙这种控制不了的事儿焦虑了。牙坏了我们还是去看牙医,俩娃都麻醉拔牙补牙,长歪了还可以矫正,但却不需要焦虑了,没有娃是长不出来牙的,长歪了长坏了也是可以接受的。长牙这种事,很多家长想“强掌控”,肯定给自己平添烦恼。
第三个,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不切实际,否则大人小孩都痛苦。比如我,孩子只要中不溜就行了,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水平,我做不到的,也不强求娃,若要娃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比如不许他们碰手机,我自己就不在他们面前玩手机。比如我自己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也不要求娃非得“勇敢”。
我不盲目的设定期望值,娃就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吗?娃就应该安静懂事体谅大人吗?娃就应该爱学习做作业快、学啥啥会吗?没有的事。都是我们妄想的,我们把许多期望硬套在娃身上,达不成就恼火,仿佛他们生来就应该合大人心意。
一般对老大的期望容易过高,总觉得他应该让着弟弟、照顾弟弟,可是他才9岁的男孩,不应该承受这些期望。所以我们调整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俩打闹、抢东西,我们都不管,不会喝止说“让给弟弟,你是哥哥!”,除非打闹手太重了,哭了,我们才出面干涉。其实老大帮了我们不少忙,陪弟弟玩儿,哄弟弟开心,让我们可以偷懒,不应该再有太多要求了。
期望值合理之后,对娃就没那么苛刻了,相处舒服了。大人小孩压力都小了。成长需要宽容和信任的氛围,而不是学公司那套定个指标,当成鞭子一样抽员工。
我希望娃们长大成人后,一聊起我们父母,就是欢乐的回忆。当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挫折,会回来找父母这里寻求正能量,再出发时元气满满。我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