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第1天,时间:30分钟。
学习:《论语》第1天。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题解:本章开宗明义,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人不学不知道,但学习之后不代表就掌握了,还要按时去学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做到学而有知。有知之后,再与朋友相互切磋,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新收获与人共同分析,分享,自是人生快事。即使自己不被人了解,不被人器重,却依然能够安贫乐道,不心生怨尤,这不是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题解:花言巧语者,一定是为人处世不讲原则,表面讨好别人,实际只图达到个人目的人。孔子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巧言,心口不一。巧言令色的人往往轻薄不务实,一味追求外在的悦人而不去修养内心的仁德,摆着伪善的面孔混迹在人群之中,摇唇鼓舌,惑乱人心,使人上当受骗。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归纳出天下两种最不仁的人,其一是好犯上作乱的人,其二便是巧言令色的人。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识人无数,总结出这样的人,‘’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