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被稱為「千湖之國」,因其大大小小的湖泊遍佈全景而得名。同時,這裡也有著非常豐富的木材資源,對人口不多的芬蘭,說每人都擁有一小片森林也不過分。由於高緯度的原因,芬蘭的日照時間在一年四季中變化很大。夏天的夜晚八九點天還是亮著的,冬天的下午兩三點太陽就開始下山。
對於自然,芬蘭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木材和陽光。
iittala 是芬蘭的一個注重設計的家居品牌,在國內的 K11 藝術購物中心能找到它的產品。iittala 其中一個燭臺系列的形狀很特別,它的橫截面其實是芬蘭全境最大的湖泊──派延奈湖的形狀。他們直接沿用了派延奈湖的輪廓,因為他們相信,大自然造出這樣的形狀是有原因的。
不難發現,北歐很多工業產品還保留有傳統手工藝的影子。由於木材豐富,這裡的椅子設計大多以木見長椅子常見採取榫接結構進行部件組合,而在批量化生產產品的時代,也試圖把批量化生產的產品做的很像手工藝品,結構複雜卻幾乎找不出拼接痕跡的木椅子在這裡並不稀奇。這不僅是因為資源豐富,還因為他們對材質和傳統的感悟很深刻,不止停留在造型、工藝階段。
前面說到,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已經接受了大量的手工藝培養。而在大學階段,由於學校配備了完善的生產加工工作間,學生在造型、材質、工藝各方面體驗到產品從無到有的造物全流程。人們的審美水準也是更高的。這得益于公共空間的重視,大到公共藝術、設計展覽、建築,小到導視系統、路標。人們在慢節奏的生活里慢慢感受這一切。如此一來,芬蘭做出的產品設計有什麼理由不比我們優秀呢。
對於工業設計而言,其實中國更迫切需要它的壯大。人口數量多、消費水平低,並非每個人都有經濟能力與審美眼光去消費偏藝術性的工業品或手工藝品。工業設計與手工藝品的最大差異在於批量化生產,中國需要更多符合市場的、能夠容易被量產的、實切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產品。
而由於國情不同,中國工業設計并不能效仿北歐的道路。除了資源短缺,存在著很多社會問題。在看待傳統上,也有追隨歐美日本設計風格的趨勢。我們停留在把文化元素照搬、造型照搬,而缺少了對其文化底蘊、自然環境、人文素養內涵的思考,但靜下心去進行研究的卻很少。
離開芬蘭回到廣州,這次旅程最大收穫莫過於透過對北歐自然環境、高校教學、城市面貌的體會加深對北歐設計的理解。旅程中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對大環境的改變徒勞,但自己在設計學習中是可以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