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暖。
牵挂,深。
记忆,情。
想念,家。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有的说,家是一种文化;有的说,家是一段时光;有的说,家是一种情怀。还有人说……
家,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从社会学看,家是一栋房子,有人就有家。
从心理学看,家是一种牵绊,有爱才有家。
从人类学看,家是一个族群,有缘才是家。
……
我不懂太深刻的奥秘,此时此刻,眷恋着我的故乡,只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的告白。
独自在异地求学,离开家的那一刻是最想家的时候,从母亲手里接过精心为自己准备的食物时,微笑着对母亲说:“妈妈,不用送了,很快就会回来的。”
然而一句很快,就是5个月的分离。转身的瞬间,泪水浸湿了眼角。很想扑过去,实现那句“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可终究只是想想,肖晓依然踏上列车。
有时候肖晓会觉得自己很残忍,明明标榜自己要做个孝顺的女儿,到头来却匆匆做了决定,就跑去离家万里的地方数月不回。比如此刻,上车后肖晓隔着窗户向窗外的母亲微笑,大声的呼喊,似乎不舍,可依然随着车辆的移动而离去。
肖晓不愿母亲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因为怕自己再想下去,就跳下火车,再也不愿离开。
离家万里,肖晓积极的融入这里的生活,虽然吃的食物和家里的没什么不同,口味相似,习惯相同。可是肖晓总感觉变了,到底是哪里变了,肖晓却说不出来。
入学后,肖晓才明白高中时代无比憧憬的大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小教室变成了大教室,每节课的老师走马观花一样放映了PPT,肖晓每天挣扎着在游戏与学习之间做抉择,偶尔,暮然回首却发现深涩的课本面前,你不认识我,我也读不懂你的心。
就像出笼的鸟儿,没有了约束的肖晓一个学期下来,忙碌的社团,游玩的照片,崭新的课本,越来越卡的手机,见证了肖晓大一生活的真实状态。
期末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每天在图书馆学习的时间,一度让肖晓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三那段时间,没有手机,没有娱乐,每天只想着学习二字,现在想来,那段时间,简单而快乐着,挺好。
也许,没有独自在外生活过,就不懂对家的渴望。有时候,肖晓再吃一碗米饭的时候会想到妈妈做的土豆鸡块,晾衣服的时候会眷恋家里那台洗衣机……
每到夜晚,拿起电话,语无伦次的讲些琐事,只有自己的妈妈会担心自己的话费不够,总是坚持自己打过来才放心。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肖晓失眠躺在床上,偷偷的想家,扳着手指数着回家的日期,每数一遍,内心都叫器着雀跃。
呼啦啦的3天过去,交完卷子的那一刻,才真实的触摸到家的温度,整理好精心准备的礼物,肖晓安心的等待时间的流逝。
深夜,火车隆隆,疲倦的肖晓面对一车困倦的旅客,跟随者列车独有的声音,进入梦乡,下一站,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