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言论自由 百家争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这一段司马光开篇即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强调礼乐纲常、君君臣臣的重要性。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里的“礼”是孔子提倡的礼,包括一些祭祀之类的礼节,我认为也可以解释为“天命”,就是上天的安排,谁做君主不是自己定的,是天命不可违,君主地位稳固不可撼动。
然后是接下来的等级制度的划分,君之下为臣子,臣之下公、侯、卿、大夫等。
读到这里,说真的略有不适,不适来源于度过一个教育大咖写的一本书,书里驳斥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作为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的丧失。
现在想来,特定时期特定的环境下,这个等级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稳定才能发展,毕竟古人说了“国不可一日无君”。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夫是语气助词,兆民泛指百姓(又成兆黎、兆庶、兆人、兆姓,这些都好理解,兆灵也说的过去,但是兆蒙和兆萌咋解释,难不成古人就有萌新一说?)
这一段是说,天下之大百姓之多,甘愿受一人统治,即使有高于世人(绝世)的才华和智慧,还是为天子奔走服务。难道不是因为有“礼”作为约束吗?
所以天子管理三公(三公是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公的具体指代有所不同。在周朝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
在这里再次强调了层级之间的阶层差距和从属关系。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临在这里指的是看管管理,乘(cheng)在这里是指侍奉。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看到贵贱两个字用在人的身上格外不舒服,毕竟我们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新时代中国人。我们有强烈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我们接受的人格理念是“人人平等”。
但是去除掉我们个人的有色滤镜来看这段文字,包括后面用的比喻。我感觉作者所说没有人格尊卑的差别,上面阶层管理下面阶层,就像“心腹”(可以理解为就是产生能量的器官)和手足(可以理解为末梢器官组织),根系向枝叶输送养分。下面阶层服务于上面阶层,就如同手足保护心腹,枝叶保护根系。这样读来真的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普天之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都是苍天的子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只有站好了自己的岗,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大家都一样利益共存,天下和平。
段末不忘再次点名本段主旨,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文王序《易》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周文王姬昌我们在封神演义电影里都有所了解,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姬昌,给我留下了极深的“仁君慈父”印象,他的智慧和仁爱,即使是对雷震子那样满身戾气的小怪兽也是发自内心、不带评判的爱,因为他的养育,使得后期的雷震子和伯邑考兄弟俩人一样,长成正直宽厚孝顺的好孩子。虽然这是神话传说,但是从这点上来看,养育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所谓基因遗传。
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后世把他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作为判断国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标准,女王武则天称帝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对他的认可和周文王的影响力。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对周文王如何活到97岁更感兴趣。要么史料记载有误,要么肯定是有其养生大法值得研究。
言归正传,这段主要提到文王写的《易经》,开篇就是《乾》《坤》。开篇点题,说明这也是《易经》的重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探源之旅往往都是从此两卦出发的。写到这里又要跑题,《易经》是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写的,联想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官场失意回洛阳闭关时写的,果然是“退而著书”啊!
继续翻译上一段啊,孔子说的天尊地卑这几句,我还是觉得不能从我们现在理解的高低贵贱来看,是指所有的人事物固有的位置,就如同鸟就在天上飞,鱼就在水里游,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文中继续说,所以君王的地位是牢固不可撼动的,春秋时期尊王室,即使诸侯的力量强大,王室的势力微弱,可见圣人对君主的忠诚。
除非特殊情况象夏桀、商纣一样的残暴之君,又遇到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君,天之所愿,人心所向。因为君臣之分就要遵守名节宁可去赴死。所以说微子代替纣王那商汤(商的开国皇帝)打下的江山可以得延续,季札成为吴国君主那太伯(吴国开国皇帝)可以继续享受后代的祭祀供奉,但是这两个人宁愿亡国也不肯这么做,是因为礼节不可以乱。所以说礼法大于君臣。
这个地方可以理解为天命如此,既然认为嫡长子才有权利作为继承人,那就是天要你亡你不得不亡。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车轮滚滚前进,封建阶级的管理也要有更新和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