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一定听过这个笑话:
有两个人即将面临猎豹的追赶,一个人赶紧系紧了鞋带,打算努力奔跑。
另一人嘲笑他:“早晚要被吃掉,鞋带系再紧又有何用?”
第一个人却笑着说:“我只要跑得你比快就够了。”
笑话看似离谱,道理却很实在。
“物竞天择”是大自然进化的必然规律,“择优入取”是市场筛选人才的最快途径。
就像有句话讲的:
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选择深耕,不过是让自己被淘汰得慢一点。
不走捷径,专注深耕,人生下半场,才能活成“盈利模式”。
在亚马孙流域,有一种叫做森蚺的巨蟒。
它在捕食时,通常会选择有水源的树荫下潜伏10天以上。
耐心等待树叶在自己身上落上好几层,甚至长出苔藓,以掩盖住自己的味道。
这样才能让水鸟放松警惕,自然地在自己身上嬉戏。
而一旦吸引鳄鱼出现,森蚺就会突然袭击,一下来顿饱餐。
其实在这之前,吃掉附近跳来跳去的小动物,对森蚺来说易如反掌。
但这样做只能解馋,根本谈不上饱食,还要花更多体力进行下一次潜伏。
捕食前的潜伏等待,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蓄能阶段。
量变之所以能产生质变,离不开专注在一个点的不断蓄力。
动物尚此,人也亦然。
当代社会,遍地是机会,很多人会为了快速成功,选择看似高效的赚钱“捷径”。
殊不知,人这一辈子能成的事情,少之又少。
真正能得到世界丰厚馈赠的,始终还是那些肯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的人。
《我是演说家》里,有个叫游斯彬的选手,很喜欢数学。
在2011年就考入了英国华威大学,攻读数学专业。
但毕业时,看到金融行业风生水起,于是他放弃了在数学专业的积累,从零开始学做金融。
可好景不长,仅仅一年,突如其来的股灾让无数人赔得血本无归。
而此时大数据、云计算却悄然兴起,成为最热门的行业。
而这些行业,恰恰是以他原本最擅长的数学领域为基础的。
游斯彬这才追悔莫及,原以为自己走了捷径,抓住了风口,结果反而错失良机。
学生考试带小抄,商家卖酒掺水,明星偷税漏税......
看似逞了一时之快,却不知搬起的石头最终会拖自己坠入深渊。
错误的捷径,往往才是最绕远的路。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机遇迟迟不来,而是过速成功下的失控。
磅礴的大海,靠得是细水长流。
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优选择。
美国哈佛的著名校训曾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
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
真正的高手,懂得为自己提前做好准备。
因为他们早已顿悟:偶然的机会,只对那些懂得蓄力的人才有意义。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受益至今。
两个生活在贫苦山村的年轻人,一个整天梦想着发大财。
想着把山货卖成黄金价,奢望一举翻盘,却从不付出行动,每天游手好闲。
另一个是个木匠,他每天早出晚归,脚踏实地的做着木工活,每天琢磨怎么把木材做得更加精致耐用。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木匠的木工活已经炉火纯青。
一天,他的才艺被一个路过的城里人看重,他们合伙开店,做的家具在城里大卖。
没过几年,木匠就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舒适而幸福的生活。
而梦想发大财的年轻人,却还在那个贫困的小山村里做着美梦,生活没有丝毫改变。
正如《精进》一书中说的: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适合加速飞跃。
越是急切想要得到的东西,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需要靠一段苦熬的日子预热。
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深耕与拼命。
有人询问过一位著名的产品经理人:“你经营过最有成就感的产品是什么?”
那位经理人笑了笑,指了指自己:“我最好的产品,就是自己的能力。”
的确,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
也就是说: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当我们面对困难,再想抱怨现实对我们多么不公时,不妨先扪心自问下,自己到底是珍珠还是沙子。
如果暂时还不是珍珠,那就努力先让自己成为珍珠。
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必有回响”的,从来不是念念不忘,而是经年累月的深耕与造势。
作者:Mona妈妈,与孩子一起经风雨,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