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十一 无名山的传说之宝藏
李狗子儿,二傻子儿,追着金鸡撩撅子儿,绕啊绕,叫啊叫,哭爹喊娘把腿抱。
这是姥姥家乡流传的一段童谣,不过瘾啊,那就再说一段:
黄石间,枯木边,金鸡咯咯把蛋下,下完蛋,把山转,转完又把金蛋砸。
真实隐藏民间,童谣孕育真实。所以村里的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山里寻找金鸡的行动。希望赶在金鸡砸烂金蛋之前捉到金鸡或找到金蛋。一晃多少年,除了童谣的渐渐黯然失色,人们寻找多年的热情也消失殆尽。可也就是如此,惊喜就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宝藏出现了。
当某某捧着一块黄澄澄,沉甸甸的东西展现给同村人看时,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金块儿!随后的就是速度与疯狂。人人奔回家中,扛起铁掀,兴奋着奔向事发地。
要说农村人就是淳朴,不经意挖到一块,就大呼小叫的弄得全村皆知。那时候农村个人主义很少,多的还是集体主义。所以有财一起发,最后你也会落个好名声,看得起你的为人和义气。放到现在,个个都是藏着掖着,私自独享……因为观念变了:看得起的资本不再是为人和义气,而是金钱的拥有量。孰对孰错,交于后人,自有定夺。
我们这群小孩子更是跑的比谁都快,只是凑热闹的,毕竟我们对于黄金的价值不甚了解,有价值的我们只认从大人那里得到的票子和锃白的一分俩分硬币。
事发地在山脚一个偏僻的狭长洼地里,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周边是否有黄石,是否有枯木得了。
一个字,挖。
时不时的有人大叫:我挖到了。然后小孩子一窝蜂的就过去了。没挖到的听到,更加刺激着神经,挥铲如风。当村大队的人赶来阻止的时候,东西已经挖出了不少。
破铜烂铁,旧布脏鞋的堆了一堆,黄金却再没挖出第二块儿。村大队人叫停了村民,让第一个发现宝藏的人把挖出的那块黄金拿出来看看。大队的一个老人颠在手里细看,语出惊人:这不是黄金,这是块生了铁锈的秤砣罢了。
要说这农村人,能有几人见过黄金?当看到一块有分量的,黄黄的硬疙瘩时,个个都联想到金鸡的传说,不是黄金也成了黄金了。正当大家灰头土脸的以为搞了场闹剧时,远处的一个还未停手的村民惊的叫了起来:哎呀妈呀。然后瘫在了地上。
大家围过去,只看一眼,就都缩回了头,口里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
白骨堆叠,糁人的很。村大队的人认识到什么,立马劝回了众人,把现场封锁了。
“古尸堆?”
“谋杀案?”
“万人坑?”
各种猜测一时雀起……
过了几天,从县里来了不少人,还有挖土机,天天又开始动工挖掘。天天也少不了村民去围观,带回些消息给我们听。我们这群小孩自从看到那恐怖的白骨堆,不光家人不让去,自己都很自觉的怕的不去了。
后来,传闻:那是抗日年代时的埋尸坑,从残留衣物判断,是鬼子的,而且挖出了不少已损坏的步枪,卷了刃儿的刺刀等等战争用品。挖出黄金那是听也没听说的。
听说挖出枪支,我们这群小孩可是红了眼,当壮起胆不怕白骨,拿起铁掀去挖枪时,地方早已挖完,没了人影。那个后悔啊,要知道,村里小孩要有个子弹壳就很得意的了,那时候要有一把真枪多威风啊。
金鸡宝藏没有了,无名山的石头宝藏却让村子人人发了家。多年后,灵璧石炒的火热,一块石头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此时,无名山开采,家家有份。
直到现在,家家门口还是堆着很多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每天商人络绎不绝。当然,前文提到的石猴那是动也不敢动的,而我的干爷爷现在又在哪呢?
扛着铁掀闷闷不乐的回到姥姥家时,隔着门板我听到爸爸和他们在说话。
听着听着,我泪如雨下,推开门板,冲爸爸吼着:不行,我不要……
(无名山的故事结束,几多神秘,几多哀愁,都逃不出石猴的驻望和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