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里有个小故事:
从前有人闲得没事做,取一个题目叫作《太阳晒屁股赋》,他居然七搭八缠地写成了一篇,摇头摆脑念起来,声调也很铿锵。
先生评论说,这种人简直不懂得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只当它是无谓的游戏。其实,这样的作文,还是不会作的好。因为如果习惯了,对于别的事情也这样‘游戏’起来,这个人就没有办法了!
这个月,主动或被动的,我一直在想,自己做事是否“游戏”,是不是太苟且,我还有没有办法了?
第一个是读书方面。
原来读书不快,也不做读书笔记,一直安慰自己说“读过的书都会渗进骨头里”。后来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速度也被紧迫地提升了起来。
再次翻到一本旧书时,里面勾勾画画很是热闹,可细读来,对里面的内容没有丝毫印象。
我问自己:是不是读书太敷衍、游戏了?
问题一:只注重思想,而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具体技巧,都没有在持续的阅读中去挖掘并刻意练习。
问题二:自从知道“输出倒逼输入”这种说法,读书已不再单纯,每天读的目的就是输出,总想着创作,急于发表,这样很容易浮夸。没有忍耐,急功近利,在吸收书籍内容方面有种苟且心理。
这样的结果是,每次读新书,都是把书里的话用自己原有的词汇串联记录下来,使得原思想的精彩只存其轮廓,根本取不到其真正的精髓。这样的读书,读得再多,也只是强化原有观念,偏见愈盛。
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和声调里。放低姿态,放慢速度,在一词一句,一声一调中,体味、思辨、吸收、内化其思想,并学习、练习一本书一个作者在字句语汇里的具体技巧。
我想这才一个不苟且的读书者姿态。
第二个是写作方面。
写作实质上是对个人经验的书写。这种经验有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之分。
一个东西是圆的还是方的,这是客观的、人人可见的状况,这是外部经验。外部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也最容易明白的。
而内部经验,则是一个人对那个圆的方的东西有什么感想,这种经验是人人不同的,跟一个人本身的背景、经历还有当时心境都有关系,一般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回头看过去的文章,我是以书写内部经验为主的,即便不算到无病呻吟一列,也能说是非常自我了。
这样的结果一个是读者无法体会,也不想去体会作者的文章,因为都是个人情感,于读者无意(除了老公,篇篇必读)。再一个就是书写自我一旦成了习惯,整个人少了气度,小了格局,本人和作品都失却了品位。
常常明知道段落衔接转承存在问题,知道一些字词用法吃不准,知道“屎尿屁”一类用词不适合行文整体风格,知道说一些话的时候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但还是任性而为,急匆匆把文章写就,发表出去。
这些方面,都说明我写作时的一种游戏心态,苟且心理。
《文心》里有一句话这样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写作,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少不来的事情,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
既然如此,写作就该脱离开自我的无病呻吟,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应付实际生活,而不是隔岸观火的花哨说辞。
既然要强调实用,那就务必精确。每次写成一篇,都要仔细看,一句话、一个字、一个腔调觉得不妥,都要改,改到无可再改才可以。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不止于写作,如果对生活中的项目都能这样认真,不允许自己苟且,那我们就不会有失败者。
第三,孩子方面。
现在国内的幼儿园,但凡有些条件的,都在跟家长讲“体验”。
最近去一个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游园,园长问,你理解的体验是什么?
我说是经历。
就像经历阅读、写作的考验,才体验出其中深浅门道。孩子要经历生活,才能体验人世是什么,并由此形成他自己对人对事对万物的价值观。
这样说,有部分自我安慰的意味,因为从孩子两岁开始,我一改耐心温软的态度,常常对他过于严厉苛责。每次严厉过后我都反复问自己——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我容不下孩子?
希望孩子在这半年的经历中,体验尽所有的坏情绪。我知道,是自己的放松,让苟且钻了空子,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经历。
从今天起,我又站在他身边,牵着他这只小蜗牛一起去散步,一起去经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