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1 关于天与自然
关于“天”的认识与描述,孔子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又是体现生命活力的天,天是万物之母,天是生命的起源。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没有说话,什么也没有说,然而全靠天的生命脉搏的跳动,四季更换不停,万物生生不息。
儒家的后代传承者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桀亡。”作为自然与生命总和的天,其运行自在无碍,按其本有的轨道周转不已。天的运行影响,规定人类的精神意志与日常活动,相反人类的意志活动,对天的运行方式与轨迹不可能产生根本的影响。既不为圣王尧的出世而生存,也不为暴君桀的死去而消亡。
日知录-6 关于天与自然
荀子:“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是说人对于天不是战胜与战胜者、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顺从与接应的关系。在自然之天的运行过程中,用合理的治国方策顺从天,就吉祥如意,用错误的祸国之政逆行于天,则乱而险。
日知录-9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生天地人间,德养育之,变化万端的物,给予不同的形状,不可违逆之势促其最后的生成。
天地人间的诞生、发育、形于外、成于内,即“生育(畜)形成”,概离不开道、德、物、势四个因素的作用,舍此四个因素,天地人间不复存在。说到这里,老子又话锋一转,将四个因素作比较,作用不相同、地位不相齐,其中道德两项作用最为重要,意义最为重大,至尊至贵,为其他两项即物与势所不能比。
究其原因,乃道德养育天地人间,譬若父母,又因道徳对于天地人间,一旦生成,即不干预,不改变,任其自然随顺而得天然。唯此缘由,老子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道德经”,而后人也把老子创立的学派,称为“道家”。
日知录-13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是说,天道,即天底下的道理,本应如拉开的弓。高了低抑之,低了扬起之,其用力过度则减少之,不足则补充之,这样保持操作的平衡。世上有财物多得溢出的富贵者,也有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贫苦人。按照天道,若有余则取出,若有缺则补足。
然而,人道,即人间的道理完全不同,走往相反的方向,采用逆向的行径。损贫而补富,取走不足者仅有的东西,交给富裕者去恣意挥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谁能做到把多余的私产奉献给天下?只有那些得道的圣人。圣人做了好事而不居功显扬,功成身退,从不显示自己的贤能。
日知录-15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有下面的话:“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长久,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及所有宇宙自然,长生久存,绵延无尽。究其何以长久,其不为自我而生,故能长生,不考虑自身存在,故能久存。
人类中有一种人是圣人,他们通过不断的修行,如天地自然那样达到超然忘我的境界。他们不似芸芸众生追名逐利、争先恐后,而是处处谦让,退居人后,于私利得失亦不闻不问,置之度外。
这样做的结果,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被拥戴推举,走到众人的前面。他们声名荣显,最后成全了自身。对此,是不是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仅为私,私利流失。人若少私、无私,反而获利无数。
20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有一样东西在混沌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诞生的时间比天地还早。它孤独寂寥,特立独行而从来不改变自己。它周而复始地运转而不知疲倦。它是谁?真可称得上是天地宇宙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么姑且就称呼它为“道”吧。想再给“道”取一个名字,勉强称之为“大”。称其为大,它逝去了。去得很远,却又回来了。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也伟大,人也伟大。道、天、地、人,天下有四个东西是伟大的,人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