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统天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件伟大的事件。但是,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建立,公元前207年被起义军当今苏北人刘邦、项羽所灭。
随后,进入刘邦与项羽为期六年的楚汉争霸时期,沛公刘邦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大汉帝国。
汉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列的行政体制。汉时,洪泽所在的洪泽湖地区属泗水郡(后为临淮郡)和泗水国管辖,淮阴县也曾有过一段称为淮阴侯国的时期。
那是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末三杰”之一的韩信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淮阴成了韩信的封邑。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萧河设计以谋反罪杀害,淮阴侯国被取消,仍称淮阴县。至于淮阴侯韩信,现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淮阴区留有韩信故里、跨夫桥、韩侯寺等古迹可供寻觅和瞻仰。
关于临淮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郡治徐县,下辖徐县、淮阴县、富陵县、睢陵县、盱眙县等29个县。
汉代临淮郡城位于今天洪泽湖西北、泗洪县南境的半城镇一带,当时洪泽地区分属于临淮郡治下的淮阴县和富陵县管辖。富陵县城和富陵湖在今洪泽湖大堤西侧,富陵县辖现在的洪泽和盱眙两县部分地区。
大汉时期,洪泽湖地区已经非常繁华。淮河、泗水、汴河、沂河、沭河等河流从这里流过,这样的便利水上交通条件,使这里的淮河两岸人口稠密、城市繁华。
当时,淮河左岸有临淮郡城(古徐国国都)、睢陵县城、泗阳县城,淮河右岸有盱眙县城、富陵县城、淮阴县城等,在泗水与淮河交汇处还开始兴起一座新的城市——泗州城。
汉时,洪泽湖地区的繁华应该与汴河、泗水、淮河在这里交汇分不开。
汴河,古称“汳水”、“丹水”,又称“古汴渠”、“汴水”、“北汴河”,属于沂沭泗水系,是泗水的一条重要支流。
汴河自河南开封市西北的蒗荡渠,经开封、杞县、民权,接商丘民权的甾获渠,流入宁陵、商丘睢阳区、梁园区。又东北经山东曹县南部边界流入虞城北境,东经夏邑北、永城北,又经安徽省萧北,流入江苏徐州西境,在徐州城北汇入泗水。
汴河流过的区域正是自夏朝以来数代中原政权统治的中心地带,在当时陆上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汴河水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西汉时,汴河是最重要的运输航道。仅以粮食运输数量来说,西汉初期达数十万石,汉武帝时期增加到四百万石,最多时达六百万石。由于受黄河决口影响,鸿沟水系的其他河流均已淤塞而废弃,唯独汴河,虽也受影响但还能维持通航。
当时的汴河,不仅以运河为己任,通过与泗水、淮河相连,源源不断从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江淮流域向关中运送粮食,而且在战争时期还运送兵源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
汴河不仅担负重要的运输任务,同时也为沿途农田灌溉提供水源。因此东汉时也非常注重治理汴河,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陈登任徐州典农校尉时,汴河“尽凿溉之利,粳稻丰饶,遂成沃土”。
提起汉末文臣良将陈登,现在洪泽湖地区的人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申遗成功的洪泽湖大堤,始建者就是汉末的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县)人。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 大规模的屯田工作。
由于洪泽湖地区地处淮河流域,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因献计曹操诛杀吕布有功而被授广陵郡太守的陈登经过一番考察后(当时洪泽湖地区归广陵郡辖治),他认为洪泽湖地区的淮阴县、富陵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
为了防止淮河东岸的富陵湖、泥潡湖、万家湖东漫成灾,陈登带领河工修筑了从武家墩老坝头到西顺河镇三十里长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因堤址在高家村一带,故又称高家堰,捍淮堰奠定了如今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的基础。
(现在洪泽湖大堤上关于陈登捍淮的记述)
(西顺河大堤边的石工堤)
现今洪泽区境内,除了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留有汉代印记外,千年堰首古镇蒋坝亦有大量汉代遗迹可寻。
1987年经淮安市博物馆和洪泽县文化馆联合考古,在蒋坝镇彭城村发现了约五万平方米的汉代古民居遗址,同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汉墓群,出土了许多汉时器物。
捍淮堰和蒋坝古镇汉民居遗址,正在代表那些被淹没在涛涛洪泽湖水下的古城,向当今世人诉说着当时洪泽地区在大汉时繁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