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抱怨孩子记不住、女朋友抱怨男朋友心里没有她、工作上的前辈抱怨后背不长进。
许多时候以为非要发着火,生着气、大声叫喊着说出来的话才会有分量。其实不用喊、不用叫,让自己的话变有分量有这样几个小技巧。
少就是多。
宝妈最容易对孩子犯的错误就是不停地唠叨,把一件事情一遍又一遍,翻过来倒过去不停地讲,生怕孩子记不住。
但其实孩子记住最终不是因为唠叨,而是因为体会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或者是当中发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传达给孩子意思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简练、简单,这样小脑袋更容易接受。
说到做到才会言而有信,语言中充满信任感。
有些孩子能听家长的话是为什么?是因为家长做到了“信”,言而有信。
如果孩子不听,你警告将会有惩罚,仍然不听,惩罚落实。而不是使用威胁,和一些你根本不会落实不现实的惩罚,让孩子觉得你言而无信,就是说说,所以导致最终不去听。
“你的小车收起来,这样乱扔在地上很容易让人踩到受伤。”爸爸要求到。
小卡嘻嘻哈哈着跑开去玩别的,明显就是不想弯腰去捡玩具。
“听到没有?你这孩子说话怎么不听。”爸爸感到有点儿被挑衅,不是很高兴。
小卡不回答也不行动。
“好,你不收我就把玩具扔掉,你再也见不到了!”爸爸走过去把玩具拿走藏了起来。
过了几天想起来又把玩具拿出来还给孩子。
小卡从这一过程中学到的是,我不用收玩具也不会失去它,爸爸只是说说。孩子即没有学到一课,家长无形中也有失去了一点儿信任。
如果把小惩罚换成一个星期不能再玩这个玩具,而且就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ta体会到了这次不收这辆小车的后果,爸爸也做到了言而有信。下次说孩子才会听。
同样是收玩具,提醒后孩子没有听,爸爸虽然心生不快,如果理解正面引导比批评更有效,就会说
“我知道小卡很爱惜自己的玩具车,不想被踩坏,也不想因为车伤到别人,所以一定会收起来。”
言语间充满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想必孩子的心理就没有那么大的抵触了吧。
消极、负面的事情先说原因,重要事情先说结论。
“各位先生、女士们,由于大雾天气,你所乘坐的NZ98号航班将会延迟起飞,很抱歉给您带来的不便。”
旅途中的人虽然最讨厌听到这类广播,但是因为知道是不可抗拒因素,最终会对自己的期望做调整。
如果再有食宿的补助,一般就能安抚消费者于无声。
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如果前方遇到气流,通常机舱内的警示灯会马上亮起,好让乘务员迅速作出反应,然后一通联络电话才会打过来。
这就是另外一种重要的事情先说结论的例子。在这里,用亮起的警示灯代表了先“说”结论 -- 赶快停止手头的工作,做回到安全座椅上。
然后用电话的方式说明颠簸的严重性,将会持续多久等等情况。
沟通中,开口前,试着思考怎么说得更简单明了,明确自己什么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从而让自己言而有信,坏消息从原因开始说,重要事情先说结论,这些小技巧能让我们的话语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