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在腾讯看到一则新闻,讲述一位长相酷似王宝强的大学生群演的演员梦。
这个大学生叫王露,吉林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演员梦”,孤身来到北京,加入了北影厂门口“趴活儿”的群演大军,一直坚持了四年。
“我想做演员,一个真正的演员!”这是他的原话。
“我就差一个机会!我就能红!!”王露对每个人都重复着这句话。
然而他真实的日常生活呢?却是这样的:
身上穿衣服几乎都是在打折店买的,里里外外加起来不超过100元。由于最近接戏不多,没有钱买衣服,一件好心大娘送的女士棉服,是他今年最厚的衣服。最近降温,他每天都把它穿在身上。在北京,白天,吃的是6元的盒饭,晚上,则是居无定所,经常到网吧包夜以度过漫漫长夜。
一边是对演员梦的执着,一边是买衣服都没钱的现实。新闻读罢,想着照片中王露那黝黑的脸、迷茫的眼神,我真想对他说两句:先醒醒吧,别做你的演员梦了,赶紧找份正式点的工作先把自己养活再说!
2
这么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难道不值得我尊敬吗?
难道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有梦想吗?
我没说不尊敬他,我尊敬他的梦想,我赞同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也尊敬每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但我无法支持他这种追梦的方式,我甚至很反对。
首先,我们都知道,通过购买彩票而成功实现一夜暴富是概率事件,没有规律,也无法复制。王露寄希望被导演相中而一炮走红的臆想和通过买彩票中大奖从而实现一夜致富没本质区别。正如他偶像王宝强的成功一样,没有规律,也无法复制。
其次,我也不赞成王露这种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的情况下就直奔梦想而去的做法。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而且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却以群演为业,穷的大冬天连买件衣服的钱都没有,还逢人便说自己的演员梦,在我看来实是可笑和不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3
那么,关于追梦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加靠谱点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两个故事。
其中一个是在“做自己”论坛听到的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主持人小马哥(马宗武)的故事。
小马哥从小就对声音很感兴趣,但因早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现实,为了担负起养活自己的责任,于是在17岁初三未毕业的时候,选择进厂做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在工作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收音机,听到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将自己的声音通过收音机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开始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听广播,练声音,每天“学驴叫”。
在克拉玛依油田10年的汽车修理工作生涯中,尽管有过失落、有过对于现实的抱怨,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梦想的追逐。26岁那年,因为单位用工改革,买断工龄,获得4万块钱,获得了人生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于是,26岁那年的夏天,当青春只剩下最后一抹光亮时,他拿着这4万块钱从故乡新疆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系统学习播音理论,成为一个大龄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再然后,依靠自己的能力,30岁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做节目,真正成为一名播音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另一个故事是从李开复老师《做最好的自己》书中读到的。李开复老师有个好朋友,是位非常有才气的作家,但他却在25岁时决定先赚够钱,再继续他的最爱。于是,他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在做咨询时,并没有放弃他的写作,而是尽力寻找写作的机会。十年后,他的公司运作得很出色,并被另一家公司高价收购,现在,他已经全身心投入他最喜欢的事情——写作。
4
通过这两个故事,对照王露的新闻,我们会发现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呢?
相同点是王露、小马哥、开复老师的朋友都有自己的梦想,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为实现梦想而选择的途径。
王露选择的是忽略生存而直奔梦想,而且寄希望通过极少发生的概率事件砸在自己头上从而实现梦想。
而小马哥和开复老师的朋友呢?则选择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先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解决生存的问题,但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一切的机会,积累、提升实现梦想所需要的能力,渐渐向自己的梦想靠近,直到有一天发现机会降临,纵身一跃紧紧抓住机会,从而如愿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小马哥在做汽修工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练身,开复老师的朋友在做咨询工作的同时利用机会写作,他们俩都通过实际行动积累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能力,稳扎稳打,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梦想很重要,但学会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路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