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继续聊一聊,为什么明明想阅读,却总没有时间看书。
昨天提到了两个误区,优先级不高、目标不明确,破除错误认识以后,还有哪些问题影响阅读呢?
01
#时间不固定。
很多人想要培养好习惯,比如读书、健身,但往往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结果坚持不了一段时间,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最后不了了之。
背后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没有把这个行为固化下来,没有形成习惯。
很多时候,习惯成自然,很多固化下来的习惯,看似是一种限制,其实带来了很多自由。
就像乔布斯、扎克伯格的穿衣习惯,就是一种款式每天轮流穿。
这个习惯限定了穿衣选择,节省了选衣服、买衣服的大量时间,他们可以转而把时间投入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们阅读的时候,是可以参照这样的做法的,把时间固定下来,透过表面的限制,获得更多自由。
对于阅读时间的固定,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最好在每天固定的时段,比如说早起以后拿出30分钟,或者一刻钟。
比如,在通勤路上的30分钟或1个小时,又或者睡前的一段时间,这样相对固定的时间用来看书,慢慢就会形成自觉,到了时间条件反射开始看书。
二是最好限定每天阅读的时长,在明确阅读目标的时候,也确定好每天阅读的时间长短。
是30分钟,还是1小时,又或者仅仅是一刻钟,可以一鼓作气看完,也可以分成早中晚的时段完成,只要时间长度达标就行。
把时间固定下来,能够有效保障阅读的进行,不过这还不行,还有一个方面也要固定下来,那就是场景。
02
#场景不固定。
很多人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了场景。
在阅读中的场景,都包含哪些呢?在我看来,包括两种:
一种是现实的物理空间,比如家里哪个房间、哪张桌子、哪个角落,比如通勤路上哪个具体场景,是等车的时候,还是坐上车的时候。
另一种是线上的网络空间,比如使用的哪个设备,设备上的哪个软件,软件中固定的页面设置,软件中固定的图书板块或者分类,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网络空间,场景越明确,激发行动的信号越明确,行动起来就越容易。
时间和空间都固定了,是否就能顺利地阅读了呢?
并不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关注一个动作,那就是启动。
03
#启动有阻力。
阅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从之前的一种状态,转变成静态的阅读状态,无论之前是在做什么,都会有一个状态的转变。
而之前的状态,肯定是有惯性的,我们想要很顺利地调整状态,那就要在原有的惯性中增加变量,哪怕是5%的变量也可以。
也就是说,在前面的状态中,增加阅读的衔接、提示。
可以是时间节点上,也可以是氛围营造上,把接下来要读书了的信号提前植入前面的状态,避免自己在前面的惯性中,不知不觉地忘了阅读这件事,或者挤占了阅读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
另外,除了要应对前面状态的惯性,也要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尽可能降低阅读这件事的启动阻力,阻力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开始阅读。
可以精简开始阅读的步骤,比如把纸质书放在书桌上、床头边,想要看书随时拿起来看。
比如,让笔记本电脑保持打开状态,甚至可以长期待机,想要看电子书可以很快打开电脑。
比如,把阅读软件放在智能手机桌面第一页,让它总是映入眼帘,发出该看书的视觉提示。
关于启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可以有仪式感,不过可别整的流程复杂,给自己增加过多步骤,耗费时间精力。
我们不至于像古代那样焚香沐浴更衣再读书,也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收拾场所、摆上物件、点上香薰、放上音乐再沏一壶茶。
本来工作繁忙,属于挤时间看书,如果每天如此,那在非阅读上的时间,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一笔了,有些得不偿失了。
简单总结一下,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没时间看书,往往是因为这件事优先级不高、目标不明确、时间不固定、场景不固定、启动有阻力。
看清楚、想明白问题所在,那么破解之道也就浮现眼前了。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