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分封功臣,遇到很多麻烦。他已经封赏了二十多功臣了,进展很慢,其他人日夜争功,不能决高下,都说自己的功劳大。刘邦在分封过程中,
难免有一点按照自己的爱憎来处理问题,先受分封的,往往是他信任的,跟他关系好的,受处罚的都是跟他关系不好的,他不喜欢的。这就有一点上下其手,任情爱憎。张良觉得不妥,可是这种事怎么跟刘邦提呢?怎么跟他说才能达到效果,又不把自己缠进去呢?
张良聪明。有一次,刘邦出行,从复道(宫殿之间的空中走廊)上走过去,看见那些将军们坐在地上,大声喧哗,面红耳赤。刘邦问:“他们都吵个什么呢,搞得面红耳赤的?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谋反呢!"哪有领导问起来,你才讲这是谋反,显然张良不是在揭发人家谋反。
刘邦问为什么谋反呢?张良就讲:“陛下起兵,靠这些人得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分封的都是你喜欢的,诛罚的都是你不喜欢的。主管部门按功劳封赏,计天下户口,都不足以遍封。这些人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因为平常过失得罪陛下,被您诛杀,所以他们想起来谋反。”
刘邦忧心忡忡地说:“那怎么办呢?”张良说:“大家都知道的,您平生最讨厌的是谁呀?”刘邦说:“雍齿,我最讨厌他,他曾经不服从我,搞得我很难堪,我多次想杀他,但他功劳太多,我又不忍杀。”张良说:“您现在马上封雍齿。雍齿这种人都得到封赏了,大家就会放心,觉得自己也会得到,不会出事。”
于是,刘邦安排了一次盛大宴会,隆重地拜雍齿为什邡侯(什邡,在今成都郊区),并且让职能部门抓紧封赏的流程。群臣散会以后,都兴高采烈地说,连雍齿都封侯,没事了,我们也会得到封赏的。
一个领导人物要心胸广大,心胸广大到能藏污纳垢,人家才能够铁着心跟你干。否则每个人小心翼翼,有一点毛病,就怕你将来抓辫子,大家就离心离德。
处理战后工作,不光是分封,还有纳降其他一些事情。项羽有两位将军,一个叫季布,一个叫丁公,这两个人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刘邦要抓季布,季布曾经窘辱过他,季布毁发变容,藏匿在一个农家,其实是一个侠客人家。这家人让季布在他家为奴种地,他知道这是季布,知道季布很有本事。
这个东家,就去找刘邦的亲信夏侯婴,说:“季布有本事,你把他逼急了,南走越,北走胡,那不是把人才送给敌对势力吗?你怎么能恨季布呢?各为其主嘛,当年跟着项羽的人那么多,你能诛杀得完吗?”刘邦明白了,不但赦免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季布后来在文帝时候,还做到郡太守的高位。
丁公曾经在短兵相接之时,放了刘邦一马。刘邦称帝,他来谒见,心想,你现在当皇上了,我当时救过你的命,怎么也得给点好处吧。刘邦这个家伙很厉害,不但不赏赐丁公,还把他捆起来,在军中游行示众,说,丁公为项王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就是这种人,杀了,使后为人臣者,不会再效仿丁公这样的人。
对丁公的这种处理,司马光很赞赏。他赞赏刘邦,是在用这种办法,塑造忠臣。不过,我觉得刘邦还是太狠了点,你可以不用他,把他废了就行了,不鼓励,不一定非要杀了他。
总之,刘邦立国以后,他花了相当大的气力,来解决功臣问题。对异姓诸侯王,他未必是一定要肉体上消灭他们,但是他要考虑他们不要危及国家安全。
彭越、英布这些人,担心一朝两制、郡国并行的体制不能持久,所以他们有不自信的原因。韩信呢,被免了王以后,就心怀不满了,就有过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