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关于信任的定义,但从个人而言,我对信任的理解简单为四个字“选择相信”或是“愿意相信”。
大多数情况下,信任的基础是基于了解。
在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识、互相了解,信任程度相对会很高。如家人、邻居、朋友、同事、同学。
倾诉感情更多的人会选择与自己亲近的人,当然也有人会向素不相识的人倾诉,概率相对低一些。
像借钱这种事,更是要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向银行借款,会要求提供信用证明、还款能力等等;像亲戚朋友借呢,虽不需要银行所要的那些正式材料,但在出借人的心里,会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除了自信外,如果被领导、同事、老师或是家人信任、认可与鼓励,人们感到安全、踏实,效率、成绩、幸福指数都会相对高于不被信任的那部分人。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信任,却不敢相信。
信任可以使单方的,也可以是双方的。双方的彼此信任会产生最牢靠的一种关系,单方的可能会转化为最终的失信。
大家经常看新闻或是看到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路上摩托车、自行车、行人闯红灯、逆行每天都有,很多人侥幸逃过,但谁能保证就那么幸运呢?
这些人对自己的观察能力自信呢,还是对机动车司机的信任呢?
这个时候表面上看他们选择了相信,信任机动车司机不会撞他们。
但可能行人或是非机动车车主过马路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因为看到没有车或是车离得很远不会被撞到。并未考虑太多。
那么归结一下,他们并不是信任他人,而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
✦ ✦ ✦
最近一直在推两个收费的微课,虽然费用不高,但报的人数却不是很多,想了想,
一是课程内容可能过于专业性,大家不太感兴趣;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的发达程度,付款已经不像某宝那样可以将钱款放在一个中间账户内,确认收货卖家才可以收到钱。现在付款直接进入对方账户,一旦对方没有兑现承诺或是交付产品,钱就一去不复返了!
当我们购买一件产品时,一种是需要,然后去选择我们信任的人或是商家购买;一种是可能需要,就要首先了解可信度;还有一种就是不需要,但是想要尝试,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信任,如此缺失,更多的是因为想要信任就要放下戒备心,可能吗?
因为骗子着实太多,防不胜防。诈骗电话、碰瓷、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遇见不善良的人、,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古人夜不闭户,如今家里防盗门、防盗窗,安全难以保证,如何谈信任?
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那是可以控制并安全的。
社会上稀缺什么就会提倡什么,一旦大家都做到了,也就不需要宣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