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记性的自我观察
无数的现实案例证明,一个拥有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时空结构和人生历程的人,都能够高效的、完整精确的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他(她)们总是能通过对自己经历、观察和记录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让过去的经历成为建设自己精神大厦的砖瓦和蓝图,这样的人总是能够保持正面的心态、乐观的精神状态、长远的视野和强大的内在动力,这样强大的人格核心,这正是转记性的自我观察所带来的强大能量;而没有自我观察的意识的人,在长时间的生命历程里并没有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走过的生命历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缺乏构建自己人格核心的材料积累,这样的人的人格往往松散、脆弱、没有方向、缺乏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感,无法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回溯,自然也就难以构建对于未来的方向感和能力核心。这样的人往往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发展和方向、没有发展的恒动力、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并且极易在不断的内外侵蚀中造成人格崩塌,诱发心理疾病。
转记性自我观察的核心点在于:
1、对生命历程的回溯——通过生命历程的回溯为自己构建人格核心时间维度上的材料基础
2、对于历程中细节的记录——记录细节构建人格核心空间维度上的材料基础(细节的记录是大部分人容易忽略的,细节丢失的越多,人的生命里程感越差)
幼儿心理成长教育的关键词——客体
哲学上将主体以外的一切事物通称为客体,在这里(幼儿教育的心理学中),客体被狭义为对幼儿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事物。这里的主体即幼儿本身。
一、影响幼儿心理机制成长的客体的类型
母亲:母亲作为对孩子拥有最早链接的客体,其存在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母亲作为客体将会在塑造孩子的早期的心智结构,母亲也被成为孩子的自然客体。
父亲:父亲对孩子社会层面上的定估和认同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父亲往往作为孩子的社会客体而存在。
母亲和父亲是人生中最早、接触最多也是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客体,他们也被通称为原始客体。
在单亲家庭中,如果孩子缺失父亲所提供的社会客体的角色,母亲就应该承担起社会客体的角色;反之亦然,父亲就要承担起孩子缺失的自然客体的角色。否则会造成孩子自然性或者社会性人格的缺失。
过渡性客体:父母在塑造孩子人格过程中会涉及到使用一些客观事物,作为原始客体影响孩子人格的过渡性道具,例如玩具、经常被使用的物品、被赋予某些意义的事物等,这些道具被称为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得到正确使用的话,将会形成孩子的一个兴趣作用的核心——比如某种爱好。
二、客体和客体使用的正向作用与反向作用
孩子早期的人格塑造几乎不可能离开对客体的使用——不论是父母这样的原始客体,还是道具这样的过渡性客体。但是只有优质的客体和对客体正确的使用才会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产生正向作用,否则恶劣的客体和错误的客体使用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人格缺陷极并引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兴奋性客体与抑制性客体
兴奋性客体拥有将主体对象化的行为,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关系,并将其用于建立和对象形成关系的路径。充分的对对象进行其能力范围内的反馈,并最终建立认同的关系。兴奋性客体的表现为主动、乐观、分担、反馈机制高效而优良,容易同主体阐释高效沟通并获得认同感。
相反,抑制性客体在主观能动上就不会去同主体建立路径,更无法与主体产生反馈和进一步的认同感,极端情况下甚至在没有和主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对主体的信息做出否定性反馈,这将严重破坏孩子的人格。抑制性客体的表现为封闭、无接口、拒绝、不想认、不确认、不肯定、不认同,对主体隔离和驱离。
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归因为抑制性客体。例如中国家长最常使用的比较教育——孩子即使成绩比过去有所提高,孩子正处于需要奖励、鼓励等正向反馈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你看隔壁XXX,比你高多了”等这样的抑制性反馈,或者更有甚者,直接对孩子进行羞辱,如“没出息”这类话语。这样会严重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甚至在并不是遇到客观困难的情况下,由于父母的抑制性客体行为造成了退行。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移情分析
(未整理完全)
客体的真实性
提供客体的真实性是构建孩子对客观世界安全性认识的重要方式。
1、在婴儿期,客体提供的真实度与安全性呈正比,真实度越高,主体获得的安全性就越高。
2、安全与真实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张力的基础。
3、边界与发展形成的现实矫正的能力。
在孩子的发育阶段,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的知识结构少、理解能力不足,或者父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未知的,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事物,采取欺骗的方式来解释或保护孩子,这样虽然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目的,但是当孩子拥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后,这样制造出来的虚假客体提供的是不稳定的,张力不足的,震荡的客体。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造成退缩、自我封闭、判断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过渡性客体的不正确使用
过渡性客体必须通过同原始客体的联系才能起到对主体的塑造作用。对于客体的不正确使用最常见的便是将过渡性客体和原始客体割裂,试图仅仅通过过渡性客体来对主体进行人格塑造。
过渡性客体无法在没有原始客体作用的情况下塑造主体,因此母亲在对于过渡性客体使用的时候需要理解并找到婴儿需求与母性奉献间的重叠之处的方式(部分母亲因为缺乏这种方式转而诉诸于使用过渡性客体就行替代,但是在没有两者重叠的前提下过渡性客体是无法完成替代作用的);在与婴儿的需求重叠后,母性的奉献便可以通过提供客体或者一些小举动来体现。
主体客体化
部分原始客体并未将孩子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塑造,反而进行了角色转换,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客体,使用孩子作为客体来弥补或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行为。这种情况常见于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当然这种行为也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使用客体的界限
对象化的能力与边界:分化。(忘记原本意义)
对象化能力与空间建构的能力:在拥有相似空间建构下的主体与客体,可以发生情感体验的互通与共鸣,即共情。
对象化能力与使用中的建构与转化的能力:主体欲望中的反想与行动间的回馈机制,优秀的对象化能力能够为主体的思想与行动产生回馈,反作用于主体的构建。
对象化的能力与主体的幻想之间的现实调校:幻想与想象、愿景与原始需要(忘记原本意义)
心理防御的机制
假我性防御
假我是心理防御的一个基本机制。可以通俗的解释为戴在真我脸上的一个防御性面具,让其他客体无法第一时间认识真实的自我,做到规避一些潜在的攻击和危险,为真我调整防御策略提供一定的缓冲余地。
假我的防御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防御是主动的、开放的、有效的,主动接纳接口,过滤不安全的信息并允许有益信息通过;而消极防御是消极的、固化的、虚假的,拒绝接口,阻挡绝大部分信息并不对信息进行有效甄别。通常消极的假我防御容易造成自我封闭。
退行
当主体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自己熟悉的、可依赖的状态。
(未整理完全)
进化与癌变——自我供养或习得性无助
在孩子正在需要优秀客体来进行人格塑造的时候,因种种原因发生客体缺失或者客体质量恶劣的情况,这时候孩子的人格塑造可能会发展为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自我供养或者习得性无助。
自我供养:在孩子无法从原始客体那里得到良好的人格塑造的时候,如果他(她)能够接触丰富的资源或支柱,那孩子就有可能在没有良好的原始客体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完整性,独立塑造人格,甚至能够有意识的避免不良客体对其的侵蚀。这是丰富资源对客体缺失的主体促成的自我进化。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退行的极端状态,在长期不正确的学习过程中或者恶劣客体的反向影响之下,经过多次失败后(有可能这种失败仅仅是恶劣客体的错误反馈而不是真正的失败)对学习、资源获取、交流等方面彻底失去信心,退回并将自己永久封锁。造成最为恶劣的后果,习得性无助一旦产生,将彻底摧毁一个人的未来,这是人格塑造过程中最危险的癌变。
现代的信息爆炸、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孩子自发的利用信息和其它物质实现自我供养,即使出现父母都是恶劣客体,对孩子造成巨大反向作用的情况下,孩子依然可以通过聊天软件、游戏、和朋友的聚会等淡化和避免恶劣客体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在案例中,甚至出现了还在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在使用其他资源自我供养的时候,开始有意的避免不良资源对自己造成影响。这说明自我供养对孩子的正向塑造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它们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框架。
拓展:现在的青春期青少年、即“00后”的人格框架在一个过去经验中还在需要强力塑造人格的阶段,就已经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完整性;而他(她)们的父母,即50-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却经常成为恶劣的原始客体的案例,相当一部分其本身的人格就是残缺、扭曲甚至不正常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攻击性与情绪发展的相关性
有些人的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并不是危险的,需要消除的,相反,攻击性代表着与生俱来的强大活力。对攻击性的正确引导和发展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攻击性转变为发展动力:例如辨识出其攻击欲望的针对对象“客体母亲”与其提供他抱持的“环境母亲”是同一人时,会让婴儿产生愧疚感,这是攻击性情绪发展的一大进步;(后面未记)
通过绘画跟进治疗效果
通过绘画可以反映出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的心理修复情况,通过绘画中的繁简度、笔锋、力道、线条、结构、透视,都可以从侧面展现患者的驱力控制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并且从画面内容、色彩、构图中可以展现出患者的心理状态,被治疗者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驱动力、控制力的涨落,通过定期的绘画,将这些变化曲线掌握。
作者(陈勇和)在接受心理干预半个月后的绘画
(缺刚接受心理干预、和接受心理干预一个多月后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