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复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关于“心理病理学”的4项研究。
研究1 究竟谁是疯子
心理疾病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而心理疾病的诊断取决于对异常行为的辨别。一般情况下,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使用以下的标准作为异常行为评判的依据:
- 行为发生的场合。例如,你在院子里给草坪浇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你在暴风雨中给草坪浇水就是古怪行为了。
- 行为持续的时间。你因为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忍不住在大街跳起舞来并不会表示你精神异常。但是,如果你一直跳下去,每周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 社会偏差。当某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期望和规范,并且该行为非常极端和持久,如幻听和幻视,就可能是精神疾病的证据。
其他的标准还包括主观痛苦、心理障碍、对功能的影响等。
这些评判标准看起来似乎都很合理。那么,精神诊断方面的专业人员,真的能区分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吗?
针对这个疑问,大卫·罗森汉开展了其著名的精神病院研究。
他找来了8个假病人,使用事先确定好的指导语(如能听到“无意义的空洞”、“空闷的”的声音)接受诊断。经过诊断,除了一人之外,其他人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成功“混入”了精神病院。进入医院后,这些人不再表现任何伪装症状,且行为正常。他们的目标是尽量说服医务人员自己心理很正常,尽快离开医院。
实验的结果是,这些假病人的实际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是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在出院时,他们的心理状况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
实验中的一个测试表明,病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时非常少的,医生和工作人员对假病人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可以康复?什么时候可以出院?)的反应是非常“冷漠”的,94%以上的医生和工作人员只是有短暂的目光接触或继续前行,尽量避免正面接触。
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一方面,他证明了在医疗机构中,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常常不能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区分开来,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某一个体行为的判断。一旦精神病人进入这种机构,医务人员往往会忽视病人的个性。另一方面,当一个别人被贴上“诊断标签”后,这个标签就称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质。医务人员认为病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诊断标签。这种做法的最坏影响是它可以实现自我证实,即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被按照一定方式对待时,他的行为就可能变成被对待的那样。
滑稽的是,有一所医院对罗森汉的研究表示怀疑。罗森汉通知该医院,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将派一个或多个假病人进入他们的精神病院。三个月后,该医院一共收治了193个人,其中41个被至少一个医务人员很自信地认为是假病人;23个人被至少一个精神病专家怀疑是假病人。实际的情况是,罗森汉一个假病人都没有派去!!!
点评:小心先入为主和标签,它们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某种深深的偏见中,丧失了对事物的客观判断。
研究2 你将再次获得防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最富争议的人:他几乎是心理学的代名词,却又在心理学界“不受待见”。从科学的角度看,他的工作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很多人认为他的大部分理论不能被科学检验,不具有可证伪性。然而,他在某方面的工作多年以来一直得到积极的评论,目前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其中之一是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了独立、系统、全面的论述。
为了了解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首先要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有所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是天生的基本生物冲动和本能,如饥饿、渴、和性的冲动。它要求即刻满足所有的欲望,不顾道德、安全、逻辑和理性等因素。如果一个人只有自我,他会为所欲为,那么大部分行为将是不道德的、有严重的偏差或越轨的。本我在无意识水平运行,因此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它。
- 自我是指按照现实原则来行动,关注现实社会和行为的结果。自我是有意识的,其工作是让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要用理性和相对安全的方式来实现。
-超我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它会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是非对错的准则,找到合乎道德和伦理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弗洛伊德的人格观是动态的,即自我不断地平衡本我的需要、欲望和超我的道德要求,从而决定人的行为。大多数人不存在行为上的反社会或越轨行为,是因为在人格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
当本我的要求过于强烈,并开始击败自我时,人将感到焦虑。这时候,自我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试图接触焦虑感,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防御机制一般通过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使得本我的欲望没有得到承认,由此避开焦虑。它的基本功能是改变现实以消除焦虑。
安娜·弗洛伊德总结了她父亲描述过的10种防御机制,其中经常被使用的5种防御机制如下:
- 压抑。通过将会产生焦虑的烦恼挤出意识层达到防御效果。这是人们所使用的保护自我的最基本、最常用的防御机制。
- 退行。这种防御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的行为。如中年男人由于害怕变老和死去,他可能会退行到青年时期,变得不负责任,开赛车兜风等;
- 投射。将让自己感到焦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无意识的欲望。比如一位丈夫有了对他妻子不忠的冲动并引起了焦虑。为了防止焦虑,会谴责她妻子有外遇;一个妇女害怕变老,开始指出她的朋友和熟人看起来多么老。
- 反向形成。人们为了消除焦虑,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如一个体验到无意识的同性恋欲望的人,可能会产生攻击或者打击同性恋的极端反向的行为。
- 升华。是指找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焦虑。如某个人有强烈的攻击冲动,可以通过参加对抗运动得到升华。
点评:自我防御本身就是一种本能,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却一直受到它的保护。了解了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对人们的行为有了更多视角的解释。
研究3 习得性抑郁
生活中,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特定的结果。比如,为了演奏喜欢的曲子去学吉他;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参加专项的技能培训。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对行为的结果有控制力。
如果我们对行为结果持续地丧失控制力,结果会怎样呢?
马丁·塞里格曼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时间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产生“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当我们持续地在同一件事情受挫时,我们会习得性地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件事情,即便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塞里格通过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他以狗作为实验对象。实验中,无法逃脱电击的狗经过多次尝试无果后,放弃了逃脱的念头。即便后面这些狗被放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环境中,他们仍然不会进行逃脱。这种表现,与可以逃脱的对照组差别明显。
在后续的研究中,赛里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抑郁的人会从以往的特殊经历习得自己的行为是徒劳的,进而表现出被动、消极、坐以待毙等行为。
习得性无助导致的抑郁可以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很多老年人,像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力,他们的健康状况比那些能保持这种控制力的老人差,死亡的概率也更大。
点评:控制力对生活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追求对生活的控制力是值得努力的目标。另外,我们应该意识到习得性无助的危害,应对事物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越挫越勇。
研究4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拥挤会对行为产生影响吗?心理学家对此颇感兴趣。
约翰·卡尔霍恩是研究该领域的权威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卡尔霍恩就把工作焦点集中在拥堵情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上。
如果只是由于研究的需要让人长时间处于拥挤的环境中,这在伦理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卡尔霍恩以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表明,处于拥挤状态环境的白鼠相比其他处于正常环境中的同类,表现出攻击、服从、性混乱和繁殖异常等行为。
虽然动物对拥堵环境的反应不一定适用于人群,卡尔霍恩的研究还是引发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比如,有研究表明,相比不太拥挤的监狱,拥挤的监狱的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和生病的次数明显比较高;另外,拥挤因素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相比不太拥挤的小房间,拥挤房间里面的人们在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时,成绩明显比较低。
另外一个研究引用了卡尔霍恩的观点,认为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由于在比较拥挤的条件下与同类或其他动物一起和平共处,在历经了若干代遗传和变化,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由于时间人口日益增多,人员迁移和多元化也更加频繁,卡尔霍恩的研究对精神治疗理论、城市问题研究也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点评:在拥挤这种应激环境中,人的行为容易发生异常的改变。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