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的热播,引发社会对多子女家庭的关注,父母的“偏爱”,兄妹间的矛盾,似乎不可避免。
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的自己,小时候看到隔壁的独生子弟弟可以穿着最新潮的衣服,吃最流行的零食,不免羡慕独生子女——可以独享父母的爱,可以在物质上有更多的选择。
虽然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很好,感觉做个独生子女也不赖,所以到目前为止保持着一个孩子的现状。
01
于孩子而言,从出生到现在,基本都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虽说没有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的“奢华”宠爱,上一辈的爱也并未缺失;一家三口安定、有爱、打打闹闹地生活在一起;隔三差五一起去吃好吃的菜肴,一起看有趣的电影,一起看书一起哈哈大笑,每年都一起去到没有去过的地方。
在有着大操场的学校里,他有要好的朋友,有喜欢学的知识。这个系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小少年,内心应该是充盈而阳光的。
我们彼此陪伴,就这样慢慢长大,应该很美好。
然而最近,儿子跟我们越来越多地说起“想要弟弟妹妹”的想法。起初,我们并没有太在意,家里缺人手、房子也不够大,只好用玩笑话来附和他,还告诉他如果有了弟弟妹妹后,他能得到的爱就会少很多。
02
内心讲,“二胎”这个话题我们一直在回避。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经三年多了,像大多数被催生的夫妻一样,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劝说着二胎的各种必要性。虽然有过动摇,但“不要”的想法始终占据着理性的地位。
因为奶奶身体本身需要人照顾,姥姥姥爷也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来这个城市,孩子的抚养基本只能靠自己。
孩子三岁以前的睡眠成渣,上幼儿园时期动辄肺炎支气管炎,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作为职业女性的苦楚。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做有力的支持,但凡孩子有什么风吹草动,只能厚着脸皮请假。
终于渐渐告别鸡飞狗跳的忙乱生活,实在是没有勇气踏上二胎之旅。
03
可是八岁的儿子竟然“不达目的不罢休”,他越来越频繁地跟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感觉不懂,却又什么都懂。
他说,妈妈,我很孤单;我想要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可以把爱分给TA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也可以;我可以带TA玩,有人欺负TA我可以帮忙;我可以每天给TA讲故事;即使以后你们不在了,我也会有伴……
如果继续收到否定的回答,他会瞬间泪奔,哭起来;甚至会蹦出“自杀”这种不着边际的理由。
虽说“杀”字在小男生的字典里是常客,我依旧陷入了恐慌。
他的心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拥有全部爱的美满,看不见的孤独或许正在蔓延……
刚好读到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老师的一篇文章。
他一直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在积累超过8000个家庭咨询记录的基础上,他说:“现在孩子的心理负担,是我们小时候所没有的,你一定要理解孩子,你才能真的帮助他。”
独生子女的特点很显著,包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空前的学习压力、话语权要求高、知识面广、超高的道德思想境界、现实感很薄弱等。
关于孤独感他是这么描述的:
你可以去试试,到菜市场去买一直刚刚生出来的小鸡,不要多买,只买一只。养着它,给他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孤独死了。
由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孩子们常常会有这些现象:
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儿时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问题。
关于小鸡的例证或许有些极端,但是当孩子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感知,提出内心的陪伴需求时,我们不得不对未来的决定进行重新审视。
家庭只有一个孩子,TA的成长确实对同龄朋友有更强烈的需求,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玩耍,大人的世界终究与孩子的世界不同轨道。
他大声地说出了内心的需要,虽然对成人世界的付出与劳累并不懂,却愿意做他所能做到的分享、承担有限的责任。
04
在众多鼓励生二胎的理由中,“给孩子留个手足”最触动人心。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叫做手足。或许自己一直处在这样热热闹闹的陪伴中,并不能体会没有兄弟姐妹是怎样一种感觉。
心里的天平开始严重的倾斜,半夜醒来,沉沦在两个方向的思考中辗转反侧:
房子不够,可以试着换个双层床;没人带可以花钱请保姆,经济在很长时间里可能会很拮据,还有35+的高龄产妇危险……对未来的担忧在黑暗的夜里没有边际地发酵着,却又无法逃避孩子渴望的眼神。
或许能用吃苦和奋斗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吧。
成人的世界都有太多的不容易,多希望人生也如答卷一样有标准答案。用文字记录这段摇摆不定的纠结,安静或许能给人不一样的力量。
无论决定怎样,阳光都一定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