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管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在后方守望着子女,哪怕看到的只是一个背影。《妈,这不是你的家》,这篇文章每个家庭都可以看看,说到心坎了孩子成家后要怎么跟孩子的小家庭相处?要不要跟孩子一起住呢?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经想过,而且答案一定千差万别。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妈,这不是你的家》,是一位儿子写给母亲的信,像是无数个中国家庭一样,母亲为儿子付出了大半辈子,还想着继续付出,但儿子的回答却让人感慨万千。
以下是文章全文:
妈,前些日子和你打电话。
你在电话里头说你退休了,赋闲在家无事可做,想来我这住一段时间。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和晓梦都很开心。你来的那天,晓梦怕你认不得路,还专门请了假去接你。
上周我出差了一周,前天刚回到家门,坐下还没多久,你后脚就跑来问我:你平时跟晓梦是怎么生活的?
我听出了你的话外音,问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你只是说:晓梦还不懂得怎么当一个好妻子。
为此,我专门和你还有晓梦谈了很久,总算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写这封信,就是想告诉你:“妈,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家。”
俗话说:三岁一代沟。
两个人之间年龄相差的越大,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往往也越明显。
我和晓梦才刚结婚没两年,但你和我爸都已经退休了,我们之间隔了整整一代。在许多事情上,我们的看法都会发生分歧。
前几天,天气转凉,南方的炎热里总算有了一丝凉意,晓梦依旧像平时一样,穿着凉鞋短袖出门上班。你看到后,就指责她说:“这么冷,你还穿短袖凉鞋!”晓梦只能尴尬一笑地说不冷。
有一次,你看到她在喝温水时,就说:“喝这么冷的水,对身体不好,把水煮开了再喝。”不由分说地就上前把温水倒了,重新倒水加热。
晓梦跟你解释,喝太热的水,吃太热的食物,其实才是对身体不好,容易烫伤喉膜,还容易得食道癌。
你却说:“我喝了一辈子的热水都没事,听我的没错。”
这些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分歧还有很多,这不只是在你和晓梦之间才有,以前我未婚时,也经常会在这些小事上和你有分歧。
妈,我想说一句:家人之间观念不同,不必强融。
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环境、教授的教育等因素而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更何况相差了几十岁的两代人呢?
即使是家人,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如果非要强迫别人和自己一样,这日子是过不下去的。
和睦的家庭,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而是尽管各自不同,却仍能接受对方,包容对方。
我记得小时候,你和爸爸的感情很好,几乎不吵架。
但在我记忆中,你们为数不多的几次吵架,全都是因为奶奶。
那会正是我准备上初中时,奶奶来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
奶奶一来到家里,就像是女主人一样,凡事都会过问。如果有哪件事没有经过她同意就做决定,她就会生气的骂老爸。而且虽然嘴上骂着他,却是指桑骂槐地说你。
吃饭多放了点盐,就说你不会做饭;用洗衣机洗衣服,就说你懒,还浪费水电;买几件衣服,就指责你花钱大手大脚……
面对这些,当时老爸碍于奶奶威严,没有做出行动,你也不好和老人家争论,因此你和老爸吵了好几次。
小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但后来我明白了:一个家庭里,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而且这个人应该是妻子,而不是婆婆。
妈,你是过来人,对此最有体会,我不想重蹈覆辙,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结婚之前,作为儿子,你是家里的女主人。结婚之后,作为丈夫,我的妻子才是不可撼动的女主人。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所以,在我心里,晓梦才是这个新家庭的话事人,而不是你。
妈,我出差回来后,你每餐都会加菜,做的都是我喜欢吃的,尽管到最后都吃不完。
家里的卫生,你三天一次打扫,五天一次大扫除,家里一尘不染,看着确实舒心,就连家里的保姆都感慨她要失业了。
每天早上,我还睡眼朦胧的时候,你就已经起来做早餐了。我说下楼买点吃的就行了,你说外面的不如自家的好吃,不过你的手艺确实没得说,你来之后,我又胖了几斤。
妈,你做的这些我都记在了心里,但细细想来,却觉得不妥。
我已经是一个成家立业的人了,你也工作几十年光荣退休了,我不需要你来当保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你也没必要再囿于孩子。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孩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人生中只有孩子,却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孩子会压力大,更意味着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
前几天,我们走在街上,楼下的广场上有一群阿姨正在兴致勃勃的跳着广场舞,旁边还有一些零星的阿姨在牵着小狗,边散步边闲谈。
你一直看着她们,我看着你,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种每天照顾儿子、指点儿媳的日子并不是你想要的。
我记得你以前总说,退休之后想出去旅游,想学交际舞,想养一条狗。那时我小,你需要花时间照顾我,后来工作忙,你没空做想做的事。
有钱有闲,还能做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状态。现在你退休了,你也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
作家凌岚曾说过一句话: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在我看来,婆婆和儿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想要减少冲突,并相处愉快,就需要亲近地保持距离,互相关心,却不过分干涉别人的个人生活。
妈,也许你会觉得,我和你有着血缘关系,你才是我最亲近的人,晓梦只是外人,我不该这么向着她。但是,妈,陪我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我一起过完这辈子的是我的妻子,我护着她是天经地义的事。
愚孝并不可取,我不想当一个愚孝的人。每一段母子关系,在结婚后都该破碎一次,重建一次。破碎过往的依赖,重建亲近又不越界的关系。
婚姻是夫妻之间的事,最忌讳的就是有第三人插足,无论这个人是谁。
妈,你和老爸组建了家庭,我现在也和晓梦组建了家庭,希望你能理解儿子维护家庭的苦心。
下个月,老爸也要过来了,我给你们都订了团,去你一直想去的北欧。好好享受退休后的二人世界吧,祝你们旅游愉快。
看完《妈,这不是你的家》,你有哪些感触呢?你认为父母应该如何更好的跟孩子相处呢?
当你老了,你的归宿在哪?你的依靠是谁?是你挚爱的子女,还是相依为命的伴侣?
如何才能“老有所依”,或许没人告诉过你这个问题的真相。
都说“养儿防老”,把养老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靠谱的。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管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在后方守望着子女,哪怕看到的只是一个背影。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是一种本能的顺应;孩子爱父母是人性,是一种需要领悟的超脱。
说到底,养老真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体,靠自己内心的充盈:
1. 多收集一些“老伴”。
老伴绝不会从天上主动掉下来,而是用心经营的结果。
在麻将桌上话话家常,通讯录里的老同学,也别冷落了。
参加几个兴趣社团,写写书法,画画国画,喝茶下棋,看书作诗,跳广场舞、晨练……不用多久,呼朋唤友的热闹日子就来了。
2. 不纠结、不瞎操心,快快乐乐每一天。
想得多的人,往往睡不好,睡眠对我们来说可是珍贵至极。别操心,别瞎想,儿女们早就成家立业,遇事有他们自己的主意。
也不要和别人比名利地位、儿孙如何有出息等等,而要比谁活得更愉快、健康、长寿!
3. 财富规划要做好。
银行卡里的钱够用就好,即使一个月1000元也可以过得很不错,反正坐公交车免费了,到老年大学一年缴几百块钱,就可以过得开心又充实。
剩下的日子随时可能病倒,你要留够医药费和看护费。剩下的日子不多,临走时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你也不必过得太节省。
4. 一定要有医疗保险。
不要怕麻烦,跑趟腿就能办好。自己搞不懂流程,可以让儿女帮忙办。
如果突然生病住院,医疗保险会帮很大的忙,还是未雨绸缪来得好。
5. 要有小病也不扛的意识。
年纪大了,有点小毛病很正常,可别讳疾忌医。每年定期体检,小毛病拖大了,不仅给自己找罪受,更是给子女添麻烦。
这些,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宝典啊。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收藏,让身边的朋友看到。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好看,留言评论
图片、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