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四川人气势大,外省的人来到四川一听四川人说话以为是在吵架。而原因就在四川话,外省的说四川人同样的句子换成普通话,气势至少要减少一半。事实上,四川人冤枉得很。
首先,看四川人用的叠词就明白了,四川人是真的萌萌哒。在这里我找到了的四川话叠词如下:
吃莽莽(哄小孩子吃饭),钏钏(不相信的意思),缩缩板儿(滑梯),油济济(很油的样子),孩子等等儿(鞋子跟),卡卡各各(角落),亮瓦瓦(很亮),趴唧唧(很软),光咚咚(没穿上衣),火瞟瞟(灼伤般的疼),洗甲甲(洗身上的污垢),丁丁儿(很少),冷飕飕(天气很冷),缩边边儿(溜走),雀雀儿(小鸟),鱼摆摆(哄小孩子吃鱼),躲猫猫(捉迷藏),米米(果实的核),面面(粉末状的东西),瓶瓶儿(小瓶子),盘盘儿(盘子)……
还有人说四川人喜欢骂人,四川有句话说得好“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相爱。”四川人的骂,也是带着娇嗔的骂,不信你听我们怎么说的:仙人板板(小祖宗的意思),神戳戳(神经病),疯扯扯(疯疯癫癫),瓜兮兮(很傻),矮挫挫(形容人很矮),犟拐拐(性情执拗的人)……是不是发现用四川话骂人还挺可爱的
四川人有多喜欢用叠词,从一棵玉米就可以看出来。玉米饼四川人叫苞谷巴巴,玉米壳四川人叫玉米壳壳,玉米根须四川人叫玉米须须,玉米粒四川人叫苞谷米米……几乎玉米的一生全部都被四川人都用叠词,和大熊猫一样萌萌哒的四川话哪里凶了。
其次,四川人说话喜欢用“慢慢儿”,比如,和别人吃饭有事先离开时说“慢慢吃”,和别人说再见的时候四川人说“慢慢走”,和一群朋友玩有事离开也说“慢慢玩”,这么爱“慢慢”的四川人你能说他们的气势大吗?
为什么四川话听着会“很凶”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四川话中有很多方言词语都是来对古代巴蜀方言词语的继承。比如“偏东雨”,早在张衡的《思玄赋》中就有记载:“云师雲甚以交集兮,东雨沛其洒途。”而在李善引旧注中写到:“东雨,暴雨也。巴郡谓暴雨为东雨。”《蜀语》中也同样记载:“夏日暴雨曰偏东雨。”类似写样的方言词还有很多,比如“篾条”,一种竹子剖成的长条薄片或细长条。又如“马起脸”等等,这些词在我们现在社会中仍然还在使用。而这些词一般都比较用的是比较粗俗浅显,在现代社会就不那么文雅。
第二,和四川人的性格有关。四川人性格火辣,直爽。四川人爱吃辣也是出了名的,火锅、串串、冒菜……因此外地的人把四川人爱辣与性格结合起来,有人还专称四川姑娘为辣妹子,一是说四川的姑娘一般很能吃辣,二是说四川姑娘的性格就跟辣椒一样火辣。因此四川人平时就算用正常的声调说话,外地的人听了都以为四川人在吵架。
第三,和四川话的调值有关,这里我们暂且以成都话为代表。在《汉语方言声调对照表》中,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为阴平为55,阳平35,上声214,入声51,成都话的调值和调类为阴平44,阳平41,上声52,去声13。可以看出普通话和成都话在阴平和去声上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在阳平和上声上,普通话的阳平和上声的调值在五度标记图上明显要舒缓于成都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同一种语气说同一句话用普通话和四川话听起来会让人有明显不同的感觉。再举一个上海话的例子,当然我们这里先排除各个方言声调数的影响,单从调值和调类来说,上海话的阴平为53,阳平为23,阴上为55,归阳去为23,阴去为34,阳去为23,阴入为55,阳入为12,总体看来上海话的调值变化趋势并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海话听起来撒娇发嗲的原因。说到这里我就想说,四川的姑娘也没有那么“河东狮吼”啊,一切都是因为四川话蒙蔽了大家的双眼。所以下次来四川,请一定要好好感受四川人的热情和四川话的魅力。
二零一九十二月二日 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