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坐落于午山脚下松岭路畔,南部“慈龟山”护卫,北部“无之海”呼应,构筑了青岛二中“山海文化”的符号标志。
青岛二中是一所岛城名校,与本土崂山独特的山海文化相呼应,具有浓厚的文化地域特色。山的坚韧、海的博大;山的智慧、海的灵动;山的傲骨、海的谦逊;山的坚守、海的创新;山的高度,海的宽度……构成了青岛二中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青岛二中是一所国家级名校,就在一个星期前,青岛二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学校。二中人常说,“二中很大,世界很小”,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二中学子胸怀天下的胆识与格局。
崂山丘陵无数,坐拥二中名校的却仅此一处——慈龟山,这个海拔不过三百米的无名小丘因青岛二中而扬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为仙,“人+山”,人在山巅,站高望远,拥有远见卓识,即为仙;何为俗呢?“人+谷”,人在谷处,见识短浅,则为俗。二中学子视野开阔、胸怀天下,使慈龟山增添了一种超然的灵性!
乍看那慈龟山,尾东头西,如一只东海神龟远眺着起伏的大地,汲取山海之灵气,成为二中山海文化的绝佳地标;再看那久经风化的破碎的花岗岩体,像极了拱起的龟壳;细看花岗岩体常年被氧化的黑色痕迹,像极了龟壳上漂亮的纹理。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慈龟山常成为课堂上地貌主题的典型案例——慈龟山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沧海桑田、大自然鬼斧神工背后的地理科学。稍有点儿地理常识的同学都会知道,粗略来说,慈龟山的形成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的岩浆侵入,伴随地壳抬升,经风化、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出落成今日的慈龟山!如果继续深入,慈龟山是否经历过海浪侵蚀?是否经历过冰川作用……就成为值得地理爱好者们研究的课题了。“小微地理”愿意在二中组建一个崂山地质考察小分队,愿意的同学私信我哦!
作为一个地道的崂山人,我极其热爱这片土地。相比雄伟冷峻的高大山脉,我更爱这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它平易近人,可攀可登、可亲可近,可触可摸,如同这慈龟山,二中校园依此而建,山水泉石,花鸟虫鱼,构筑了立体多样的灵动空间。
绕慈龟山山麓一周是依势修建的木栈道,慈龟山东面,是二中的拓展基地;慈龟山南麓,是人工修筑的木质平台,这里常成为是二中学子社团活动的场所。清晨,鸟语花香,常见二中师生在此共舞太极的情景,可谓山、人合一,极具震撼与美感。
小小的慈龟山,日夜守护着二中,守护着二中学子,二中学子也让小小的慈龟山名扬四海! 更多精彩二中,关注我,小微地理与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