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阅读让我有两个认识,其一,让我认识到世界很大,我很渺小;历史很长,我很短暂;知识很宽,我很狭窄。其二,它给我建了一座房子,我在里面生活和思考,里面也有很多门,打开门就能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书籍的好处在于让人不困囿于现实,你身边不可能有像书里那么多不凡的人。每次我想到这话时,脑袋里总是冒出一群人,我都想找一大块时间把他们写进文章里来,让大家知道他们的故事,感叹下他们人生的精彩。
阅读最大的理由就是早一点摆脱平庸,回归普通。如果二十岁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狂,那这个人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要是三十岁了还觉得自己很牛,这个人也是无可救药的。阅读就是让你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认识内心世界的那个我,那个我可能是残缺不全的,可能是有些丑陋的,可能是软弱无能的,但一定是最真实的,阅读恰恰是让你认识到这些:越读的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就越要读。
林语堂关于阅读有一段精妙的阐述:“读书或者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他在《没读书习惯的人受眼前世界的禁锢》一文中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他们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是刻板的……可是,当他拿出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了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健谈的人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太多,读书太少,我们想读书的人多,踏实读书的人少,我们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多,纸质书籍少,我们关注养生、饮食、财经、男女的多,关注人性的少。我只盯着现在和未来,却很少回头看看过去。我们只学方法论,不学价值观。而且,更要命的是“读书无用论”的猖狂,说某个人笨一定要说他读书读的,地铁公车上拿书看一定会招来异样的眼光,生活中爱读书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你“曲高和寡、不接地气、装文艺”。“反智现象”阻碍了一大批人的成长进步,因为涉身教育行业,我经常接触到很多十七八岁的孩子们,给我特别大的感触是现在孩子们几乎不读书了,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还会读一些书,用五毛钱的饭票去换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以及《幻城》拿来借读,除了老师给我们脑袋里塞进去的鲁迅,也读茅舍巴郭沈钱杨,读刘墉和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我天生愚钝,对有些文字一知半解,但也积累了一些语言架构。现在的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除了游戏还是游戏。
阅读从来不是什么很遥远的事情,阅读也是一种交流,你拿起一本书来,看下去,你就是在和写书人进行一个交流。昨晚读白岩松的书,读到自然通透处,突然就感觉老白就坐在我对面,跟我侃侃而谈,他高屋建瓴的提出看法,讲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其他国家的做法。他还给了我一些建议,教我怎么去看待问题,怎么获取经验,怎样积极上进正能量。书籍同样会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中有不同的人生,你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不说国外一些作家呕心沥血的经典名著,就拿《红楼梦》来讲,曹雪芹用尽毕生的心血磨出来的这样一本书,你抽两三个礼拜的空余时间就能读完,用两三个礼拜的时间,换人家一辈子经验、知识、思想,值不值?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从行为习惯到处世态度。这种行为也许不能让你成为有钱人,但是一定能让你成为富裕的人。我最欣赏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而得到改善。”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面由心生,三天不读书连面貌都变得丑陋了,何况内心世界?关于人性与读书的讨论,几千年前就曾展开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所以人性本善,但是需要后天努力读书来维持善良的本质,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是需要教化的,是需要读书的,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经读书才知道什么是正确。所以,不管性善还是性恶,都需要不间断的去阅读,来框正人性。
最后引用古人的一段话讲阅读之功用:寒读之当之以裘,饥读之当之以肉,欢悦读之当之以金石琴瑟,孤寂读之当之以良师益友。
或许某天我们死后到了天堂,突然发现,原来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