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年,二十六岁的王守仁终于离开了余姚,进京和父亲王华住在一起了。这究竟是因为年少的梦想还没有破灭还是因为迫于世俗的压力,装装样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那一年的时局动荡,边疆穿来的告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王守仁还是在为而是驰骋沙场的梦想而心喜。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王守仁认真学起了兵法,深究各种兵法秘典,甚至每当有宴席是,他还会那果核排兵布阵。明代可不像是春秋时期,文武都是不分家的,孔子的六艺里有一个《射》,就是射箭、骑射的技术,很难想象古代知识分子孔武有力的模样。明代的时候,文武殊途,知识分子是做文职的,至于武职,以武将家庭恩荫世袭为主,以武将选拔为辅,文人留心武事总有点不对劲的意思。
年轻人的兴趣总是多变的。弘治十年剑拔弩张的边防使得王守仁精研兵书,而仅仅一年之后,他又因为偶然读到熟悉的一句话重回儒学的阵营。某日读朱熹上宋光宗的一封奏折,读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精致,为读书之法”,忽有所悟,想到自己读书虽然涉猎许多,但却不曾循序渐进以至精纯,自然没有多大的收获。
王守仁遵循朱熹的人教诲,循序读书,果然与之前相比有许多收获。只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始终处在分离的状态不能为一,这使王守仁非常不能接受。
阳明心学就在这份纠结中悄悄萌芽。为了这份纠结,王守仁殚精竭虑,结果大病了一场,原来“格竹子”事件竟然使他落下了病根。
这一场旧病复发,王守仁越来越坚信做圣贤需要超乎寻常的毅力,普通人勉强不来,人生的方向只能到别处找。而在这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兴趣。铁柱宫事件的重演,王守仁偶然听到了道士谈养生术,于是生出了修仙的念头。但造化弄人,就在翌年,弘治十二年,王守仁第三次应举春闹闱,赐进士出身,那时他二十儿岁。我在第八章的时候特意讲过古代的科举成绩的分类,“赐进士出身”为二甲,在这里便不多说。
《年谱》记载到:是年春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南宫,“举南宫第二人”,意思是会试中第二名,“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的意思是二甲成绩中的第七名。“观政”是实习。
《行状》记载,王守仁在观政工部之后 “与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璘、许祯卿,山东边贡诸公以才名争驰骋,学古诗文。”由此可见,王守仁的人生上了一个大台阶,朋友圈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有必要说一句,许祯卿与唐寅、祝允明、文徽明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没错,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我们熟知的四大才子。因为许祯卿是他们之中唯一一位从体制外转为体制内的人,所以后来的话剧都把许祯卿改为虚构人物周文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