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祥(书法时间)
这几天一直埋在写经体期间拔不出来。之前那篇“太强大了,看看那些经生到底写下了哪些旷世书法?”提到过写经体的经典作品《灵飞经》。下面是《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版,只有九页,所以索性在本文中一并贴出。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此为第1页</small>
《灵飞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对于《灵飞经》的作者,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也许真的就是一个无名氏写的,因为我们知道写经体里面无名氏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但自古史学家或鉴赏家有一个通病,对于无款的字画,总觉得有点遗憾,总想着要给它按一个作者方才罢休。做法也很有意思,无非是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题跋等等,来强意指定。还有的做得过一些的,则干脆就在卷内添上伪款。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2页</small>
《灵飞经》是在元代人袁桷(1)指定钟绍京为作者后,一直到明、清都一直沿用了这一看法。尤其是明代董其昌也予以确认,因而《灵飞经》和钟绍京就一直联系在了一起。
注1:<small>袁桷在其所著的《清容居士集卷47》的《题唐玉贞公主六甲经》中认为该帖是钟绍京所书。其文如下:
《灵飞六甲经》一卷,唐开元间书。当时名能书者,莫若李泰和、徐季海,然皆变习行体,独钟绍京守钟王旧法。余尝见《爱州刺史碑》、《黄庭经》,无毫发违越。至开元间,从贬所入朝,一时字画,皆出其手。此卷沉着遒正,知非经生辈可到,审定为绍京无疑。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3页</small>
那么这位钟绍京是何许人呢?我们百度一下,得如下资料: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兴国县)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官至中书令,越国公。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为纪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后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国公祠”显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家族名望的显赫与迁徙的源流。
据说,号称“小钟”的钟绍京,嗜书成癖,也是个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家藏有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而钟绍京本人书法师承薛稷,笔意潇洒,风姿秀逸。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4页</small>
宋代米芾在《书史》中称钟绍京书法“笔势圆劲”。而董其昌更是以“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的评语,道破了连赵孟頫小楷也是师承小钟的真相。
有这样的出身、癖好和书学功底,把《灵飞经》的作者按到他头上,似乎也算有所归宿,世人皆认,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偏偏还是有人不认账,说《灵飞经》是唐代玉真公主(2)的手迹;甚至有人还说,它是元代赵孟頫临写而成的。但当今学界普遍倾向于《灵飞经》为唐代经生所作这一观点。
注2: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第九女,因自幼丧母,深受父兄宠爱。景云二年,玉真公主与同母姊金仙公主入道,睿宗斥巨资为两位爱女建造道观。玄宗朝,玉真公主地位尊崇,为诸位公主之首。坊间传说,就是这位玉真公主,和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还有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此为插曲,非本文能尽述,有兴趣者不妨自行探查一番。
《灵飞经》的前世今生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原本是灵道教的一部经,主要阐述存思之法。后人更多地是拿它当初习小楷的范本。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5页</small>
我们现在见到的《灵飞经》主要有刻本和墨迹本。而刻本又分别有《渤海本》和《望云本》两种。直到后来《艺苑掇英》发表了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世人才有机会领略到墨迹本更加细腻、更加圆劲、更加淡雅可爱的《灵飞经》。
说起这墨迹本,期间的故事,又大有说头。且听我慢慢叙来:
据记载,《灵飞经》墨迹全本曾在宋朝时就已经进入内府,但到了明朝却落入了董其昌之手。之后,董将墨迹本抵押给了海宁的陈家,这才有了其中的一个刻本《渤海本》,也就是说,《渤海本》是陈家刻成的。后来呢,董又将该墨迹本赎了回来。但这一赎已经发生在16年之后了,陈家做了手脚,从中抽走了43行。有趣的是,这墨迹本回到董其昌手里之后,又被董转出,其后不知所踪。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6页</small>
启功先生当年曾写过一篇文章“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讲述了之后的一些精彩故事。
《灵飞经》中这被抽走的43行,后来又被刻成了《望云本》。这是在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了陈家抽扣的43行后,将其刻入了《望云楼帖》。由于此刻本注意了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的略肥,很容易使曾见过敦煌写经的人觉得《望云本》比《渤海本》更加逼真。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7页</small>
话说,这43行《灵飞经》先是流传到陈家后代陈用敷之手,之后辗转流传,到清代后期,被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购得,并在翁家历经三代。最后传到翁万戈(3)手上的时候,万戈先生由于战乱委托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代为保存,大概在21世纪初,又因年事已高正式转让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这残存的43行《灵飞经》也从原来的经卷改装成了册页,共43行。后面还附有董其昌向陈瓛索书信札3页,及陈家、翁家等题跋若干。
注3:
翁万戈1918年出生于上海,在天津接受中小学教育,193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1948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和他的家人把家传收藏打包,远渡重洋。先从天津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纽约,在1949年初到了美国。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8页</small>
1987年,美国翁万戈先生将《灵飞经》的真迹43行本发表于《艺苑掇英》(4)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这才使得世人看到了《灵飞经》墨迹本的真容。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
注4:
《艺苑掇英》创刊于1978年,从创刊至今跨越三十年,是绘画鉴赏的权威书籍,已成为经典收藏。《艺苑掇英》为大型中国书画丛刊。开本:八开(37×26cm)大小,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
而回到当年董其昌抵押《灵飞经》到陈家的往事,陈家抽取43行虽为不怎么光彩的举动,却间接“抢救”了《灵飞经》,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墨迹本的《灵飞经》。
真的是,一部《灵飞经》,承载多少事。
《灵飞经》对后世的影响
讲完《灵飞经》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再来看看它的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唐人写本《灵飞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基本上代表了唐代小楷的最高成就,有人从大量敦煌的唐人写经作品乃至日本平安朝所传唐人写经中的精品中判断,从整体书法水平而言,都没有盖过《灵飞经》的。
此卷用笔灵动轻盈而不失厚重,结构侧媚多姿又不失端庄;既有写经书法常见之精练纯熟,又处处显现二王书风“明月入怀”之雅致。(此评语来自网络)
自从《灵飞经》出土之后,其清灵而雅致的书风立即为世人所惊艳,并被广为传播,影响到整个清代,甚至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第9页
即使到了今天,《灵飞经》一直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的说法,尽管这一说法欠妥当,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确实事实。
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此赵文敏即赵孟頫是也,笔者注)。这让我们想起了赵孟頫的小楷《汲黯传》,真的是有师承《灵飞经》的痕迹。这就回应了本文的标题,赵孟頫真的有从《灵飞经》中吸取很多营养。
<small>赵孟頫小楷《汲黯传》</small>
如今,从《灵飞经》写成至今已快1300年。当年无论是钟绍京还是哪一位无名的书家,在焚香沐手之后,恭谨而熟练地在厚厚的白麻纸上抄录这些文字的情景,仿佛就在我眼前。穿越千年的,不仅是先辈们高超的书法艺术,也是他们潜心修行、刻苦砥砺的孜孜以求。但无论如何,他们自己肯定不会想到,这件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经书,会幸运地穿越千年时光,影响到一代代的后人和书坛。
小调查:你在临《灵飞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