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一篇《写给女生的恋爱指南参考》不仅“炸”出了好多关注恋爱问题的小男孩儿,还“炸”出了一个我没想到的共性问题——“聊什么才有趣呐?”
不少人提到不知道怎么和异性或者男女朋友维持超过30分钟以上不无聊的交谈,最后聊天也往往不得不归于生活琐事中去了。对于「不知道聊什么话题」这个问题,一开始我的回复是:
其实文中(指《恋爱指南》一文)都说啦:“谈论自己”+“发表自己观点”,先把各自从小到大的趣事讲一遍,再对感兴趣的话题各自发表观点,我觉得这已经可以聊至少一个月了。就算是最终结婚的人,这些都可以一直讲很多年。每个人每天也都在成长啊,怎么会run out of topics呢
后来我又想了想,别人未必不知道要聊什么,虽然提出的问题是「聊什么话题 (WHAT)」,但仔细想想,也许症结在别处,更可能在于「不知道怎么聊天(HOW)」上呢。话题并不难找,可是即便排除了外貌因素的影响,相同的话题不同的人来聊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所以我以「读者读完立刻可以用到下次勾搭聊天中去」为目标写下了《恋爱指南》的续篇——和标题里提示的一样,下面的内容绝对是“手把手”……
好好聊天、聊个好天的核心指导思想即:「通过真正的换位思考来定位、调整自己要说的话」
和一般的老生常谈不同,下面我会具体写写如何在真实聊天场景中实践该指导思想的三条攻略。
01
当谈论自己时,要说对于对方有价值的话语。
这个价值可以包括:增长见识,收获乐趣,启发思考。
“谈论自己”是每个人都最爱做的事之一,但很多人(男女都有)都会落于“日记式倾诉”的错误中:他们倾诉的主角和听众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话语或文字就像是聚光灯一样聚焦在唯一的演员身上,那光实在太刺眼,让舞台中心那位热切的演员看不到整个剧院其实只有一人而已。不厌其烦地谈论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的细节和并不重要的第三者——和菜头有一个惨烈的比喻来形容这种行为:
“就像是在当众自慰”
嗯,自从第一次看过这个比喻后我就再也没忘记过这个聊天禁忌。
再来个具体例子吧。
新结识的人相互谈论彼此的专业或本职工作非常常见,然而即使是这么个常规的、拉近距离的聊天必备话题,也有很多人并没想过可以通过提前准备一点“谈资”的方式来让对方快速了解你、对你产生初步兴趣。网上流行的调侃段子“被人误解的专业”(比如“程序员总被人当成修电脑的”)系列,很多人看过之后哈哈大笑两声,然后就没然后了。
可是现代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月月都有新兴职业出现,“隔行如隔山”难道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吗?既然每个专业和行业都有被人误解的可能性,在面对新朋友时,如果你能以有趣的方式来介绍下自己的行业,是不是就比单纯地哀叹“别人都不理解我是干嘛的”要更可能发展出一段有意义的聊天。
比如,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我的专业是语言学 Linguistics,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听起来像个会学很多不同语言的专业——这种误解再正常不过了,没什么好恼火的。相应地,如果别人感兴趣发问了,我会说,“你看过电影《降临》吗?电影女主角就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学修成正果就可以去做那样的工作。”
就算是没看过《降临》也没关系啊,我就可以顺便把电影推荐给TA,下回见面我们就又多了个讨论这部电影的聊天话题。
如果对方的行业我并不太了解,对方也愿意用具体、有趣的语言向我介绍,那我一定会因为随手学到了点新东西而感到开心,同时也多了一分下回想与这个人继续聊更多的兴趣。
02
当对方在谈论自己时,要关注TA的感受和动机。
中国人大多内敛谦虚又有点害羞,因此在谈论自己时除了高谈阔论外,一部分人(多为女生)还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更有人明明是在讲自己的事,也要套上“我有个朋友”、“我听说”的面具才能安心。如果你是个敏锐的人,有时能看穿对方是在借别人之口谈论自己。当然看穿了也别简单粗暴地戳穿,更体贴善良的方式是把聊天的焦点从“远方某个人”拉回到对方身上。
▷ 破解钥匙:多问问,“那你觉得呢?”“那你什么看法?”“那你当时肯定很委屈/生气/开心吧!”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在对话中更关心一件事的结果和利益,欧美人更关心当事人的动机与感受。我觉得两种偏好各有利弊。不过在聊天中如果你采取欧美人的方式,一定会为你赚得一个“温柔体贴”的惊艳印象分。
可不要小看了“温柔体贴”这个优点,曾有一项调查发现,日本女人最想嫁的丈夫具有的优点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有钱”,而是“温柔”。
还记得我们「好好聊天」的指导思想吗?「通过真正的换位思考来定位、调整自己要说的话。」上面所说的温柔可不是老实忍让、委屈求全,而是换位思考。无论男女,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体贴都是一个严重加分项,甚至还可以弥补一部分外表劣势。
举个真实例子来解释下如何偷师欧美人的聊天方法吧。
我一直都挺想学日语的,也曾短暂报过日语班学了点而皮毛,纯粹出于兴趣。
我曾把“我想学日语”这句话跟不少人讲过,在国内收到的所有(真的是所有)第一回应都是,“学那有什么用?”——配以困惑或皱眉的表情。
在欧美人那儿收到的回应则基本可以分成两类:1.关心动机的(“你为什么想学日语?”);2.直接鼓励的(“很棒啊去学啊”)。
文化差异在这儿并不是重点。只是从如何聊天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第二种回应方式比较不会孤注生?
如果你习惯性地把“学/做xx有什么用”都套到任何事情上去,这其实暗示了你开口前已自带立场,“这个没什么用”。而对方说了想去做什么,很可能TA认为那件事是有用的,至少也是有趣的。第一句话上来先否定了对方做一件事的价值,接下来还能怎么好好聊呐?
比反问“有什么用”进步一点的策略,是直接鼓励的回应方式。由于恰到好处的真诚鼓励在中国人的交往中还属稀缺品,你若愿意这样去做,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获得大加分!一句真诚的鼓励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对方惊喜之余说不定就会对你进一步敞开心扉——我实在想不出不去多鼓励别人的理由。
如果说直接鼓励的潜台词还可能是“你很好但我有点急我们下次细聊”,那关心动机型的回应就是非常明显的“我对你有兴趣”的信号了。“你为什么想学日语呢?”这样的提问不设立场,把彼此都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完全可以作为一次更深入聊天的开端。
我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优点,顺着别人的动机和感受慢慢挖掘下去,往往彼此都会遇见新收获。
03
以不抱怨的方式分享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
之所以把这条单独拎出来,是因为这是一枚任何人都可以拿来瞬间改观自己生活的魔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没有人能与压力烦恼绝缘。但如何以恰当地与别人分享、倾诉那些不那么正能量的事,倒也有一点小门道。
首先要明白一点,很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可以有效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往往,我们只会与自己信任的人分享那些更为私密的烦恼,就像相互交换秘密的小孩子一样,从那一刻起,你发现彼此的关系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了。
如果被倾诉的那一方顺手解决了那个烦恼,对TA来说是这便是满满的成就感,对倾诉方来说则是被重视的感动。
与人分享自己的压力烦恼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示弱的表现,适当的示弱会让你看起来更像个有血有肉、有吸引力的人。
但所有与人分享压力烦恼的好处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不抱怨。
抱怨是一种不以找到解决方法为目的,单纯发泄负面能量的重复性行为。
——SinanTalk
长时间沉浸于抱怨的最大弊端就是会让你的大脑以为自己没能力去解决那个问题,从而直接放弃了尝试解决的可能性。
小孩才沉溺情绪无法自拔,大人只看解决方案。
一般遇到向我倾诉烦恼的人,我第一反应都会先去想如何解决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对方对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根本听不进去,TA就是想单纯发泄而已。如果关系好,我就乖乖闭嘴听TA说;关系一般的,或没什么时间的话,我就会失去继续这段对话的耐心——“我都跟你说了可以怎样去解决问题了,你为什么还在抱怨?”——我知道很多男性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敲女生的黑板!)。
偶尔的吐槽确实很难完全避免。
如果你是那个吐槽的人,可以试着换个思路向别人“积极吐槽”。避免透支对方与你的关系,可以尝试以一句“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结束一次吐槽。
相对地,如果你是那个被倾诉抱怨的人,对方也不是那么亲近的话,你若不想被吸进负能量时空里去,就得尽量避免添油加火式的回应,那样对方并不会快速发泄完,而往往是愈演愈烈——进入自我表演状态。反之,你可以用消极附和的方式(“哦”、“嗯”)来提示对方:哦,原来我正在做一件不合时宜的事。
不抱怨的例子就插一条我刚看到的微博吧——
乐观坚强的人是会在战乱时拿绿窗帘做裙子的人。这也是生活中的强者会真正欣赏的人。
小结
本次「好好聊天鸡汤教程基础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