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行5人赴古都西安,参加“北京领航教育2025年新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学科和管理两个专场,因为是前后相继,所以得以全听,收获良多。
来自河北师大附中的王yd老师做了关于高三语文备考的讲座。王老师既关注时政,又关注高考,体现了一名优秀高三语文老师的良好素养和细致洞察。现将王老师所讲,结合自己所思,记录如下,以备后用。
高考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重视在真实情境下命题以考察能力。高考正在以其特有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高中教学向能力、素养的培养方向迈进。
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方面的能力构成。
一、信息性文本阅读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面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1.重视对文章作者、标题、报刊单位、阅读对象的解读,以把握其观点、立场。比如同一件事情,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注重弘扬主旋律,树立民族自信;科技类报刊,则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影响力;日本的新闻则会体现出敌意、醋酸、警惕等。再比如,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的分析,面向全体百姓的报纸侧重于普及,权威专家则往往重视深度解读给同行以全新的视角。
2.重视对句子的解构,引入必要的语法讲解(比如复句),让学生读懂文章,筛选出关键信息。
3.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既然是多文本阅读,多篇文本之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重视对内在联系的分析,有利于快速定位主观题的答案范围,并对答案进行整合。
信息性文本的考察要求是信息的获取与使用,选择题侧重于获取,主观题侧重于使用。(有时候,最后一道选择题也会考察使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
与信息类文本阅读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象是高度个性化的,因为文学类文本往往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往往是因为它的独特性、独有魅力。“经典”与“类型化”是相互矛盾的一对存在。所以,语文试题的反套路,在文学阅读上的体现就是突出“这一篇”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知识的考察。
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把高三备考的精力都放在了知识的积累,套路的巩固上,则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该文本的备考,应该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如文体特征、艺术手法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之处(标题、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以及铺陈、对比等手法)的把握,重视文本阅读的真实体验,甚至是原初体验。
在答案的整合方面,不要生搬硬套专门的术语,应该重视语意的表达,而不是术语的专业程度。
在文本的选择上,2017年以来的高考试题是最好的范文,而模拟题则是套路化的呈现,不具有什么参考价值,甚至常常引导学生套路化思维,过大于功。
三、古诗阅读
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大盆,镜子——看清楚。
赏: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从“贝”—主观价值判断
可见,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鉴”是第一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授诗歌语言的特点(如无序性,节奏划分等),对仗的手法对于律诗一联的主旨的相反相成的作用,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内容把握准确,问题的答案自然生成。
在具体的高三诗歌备考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每日一诗,要求抄原诗,写翻译(重视内涵的准确解读,而不仅是字句的翻译),抄试题,整理答案。然后多读,多背。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是,文言文是书面语,而现代文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除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以外,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省略,省略也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
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我们应该重视联想法在语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语意的关联梳理词义。比如:伐—砍伐(砍树、砍人)—讨伐(砍多人)—夸耀(砍的多,炫耀功劳)。
省略句造成的障碍,比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人才)越陌度阡,(人才)枉用相存(我)。后一句只有谓语,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如果不联系语境,补足主语和宾语,该句实难理解。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不足成分,调整语序之后是:(吾)虽不能察,小大之狱,(吾)必以情(察之)。主谓宾都有省略。
文言基础的夯实非一日之功,应循序渐进。高三进入试题训练阶段,可以在考过的文言文中要求每篇文章整理二三个文化常识,三四个句子(整理分为四步:原句,错误翻译,正确翻译、错误原因分析四步),五六个词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文言文的选择题考察和句子翻译都是侧重于句子,考察局部,而无篇章,所以,新高考增加了一道主观题,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重视篇章的考察,渗透了对多文本内容之间关联性的考察。所以,对于叙事类文章,应重视对文段内容的划分,比如一事一段,这种划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
五、作文
(一)高考作文特点
1.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特征,体现核心素养考察。无论是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劳动问题、情与法的问题、国家自豪感的问题、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问题等,都具有上述特征。
2.审题立意门槛低,梯度化。如今的作文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懂,能下笔,写成文,但同时,又在这样60分的一道超级大题中融入了学科素养,特别是思维品质的考察,体现出了阶梯化的差异。
比如:【2017年全国1卷】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一:长城、京剧、中华美食
立意二:长城、美食、共享单车
立意三:长城、京剧、广场舞
立意四:长城、一带一路
以上四种立意本身就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第一个不能全面反映现在的中国;第二个有一点全面的意思,但主题不集中容易写散;第三个,把古代的辉煌与文化成就和现在的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结合,既全面又鲜明;第四个,则在全面介绍,主题鲜明的基础上便于展开宏阔思维和宏大论述,融立意高远,胸怀天下,家国情怀于一体。
(二)怎么进行作文训练
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写作者将自己的想法以合理的顺序和独特风格的语言传递给预设读者的过程。
因此,作文应该做到:言之有物—独特性,言之有人—针对性,言之有理—条理和顺序,言之有文—文采。
1.言之有物
不是陈词滥调、不是老和尚念经、不是空洞的口号——新鲜、新颖、有冲击力。体现在两个方面:思想深刻,素材新鲜。
(1)素材整理(积累)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肚里有材,信手拈来。
常见的素材储备方式:购买和印发很多材料,新闻、时评、人物,阅读甚至记诵;抄写很多名人名言;大量看高分作文,看里面的新鲜材料和材料的写法。
作文素材储备三个误区:以量取胜:囤积不等于占有;)识记导向:知道不等于用得上;缺少梳理与整合:经典的素材都是多种价值的,挂一漏万,浪费巨大。
作文素材的解决之道:不在多而在深,不在知晓而在熟练使用。可以是来自于教材素材(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新闻(新闻周刊),网络,教师挑选印刷,高分作文中的事例,都应该着眼于了解故事的始末和细节,多角度分析素材做到一材多用、灵活使用、熟练使用。为了让素材新鲜,可以每周关注并分析一个实事。
(2)思维的深刻
可以通过辩证思维、对比思维、反弹琵琶、逐层深入等方式进行反复训练,更来自于语文老师平时对问题、时事和作文审题的深度解读的引领。
2.言之有人
要考虑到,我们作文的批阅者是陌生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连续工作八天,每分钟大约要给三篇同质化很严重的作文打出分数。所以,作文要字体工整,层次清晰,有亮点(立意、文采、手法等)。要写明白作文,让阅卷老师不费力气就能获取信息,做出判断。
3.言之有理
即合理的顺序和条理。有利于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有利于阅卷者短时间内接受信息。
比如明确使用并列、递进、对照等论证方式。
4.言之有文
即文采。关于文采存在误区,认为文采就是文辞华美的语言,事实上,议论文最好的语言是准确的、有力度的、简洁的语言,正如《过秦论》,《拿来主义》。
背诵并模仿名家名作、满分作文的片段,是最简洁的途径。
王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政治深度,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又体现了独到的眼光和认真的钻研精神,让人不禁感慨,教育的土壤需要更多人的深耕。
十三朝古都,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散发着盛唐气象的恢弘建筑,还是车水马龙的不夜之城,抑或是坍圮的城墙,鲜美的羊肉泡馍,都让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