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看到一个孩子和一个老师对话,老师说:“你跳绳的成绩太低了,需要跟低年级的找同学一起练习”,孩子快哭出来了说:“我不想跟那些小不点一起练习,我跳绳成绩不好,可是我转呼啦圈成绩好啊”。老师说:“可是你这样会影响班级体育成绩的”。学生说:“为什么体育不考呼啦圈呢”。
老师一脸愁容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跟那个学生聊会儿。我说:“学校没错,跳绳让她降级跟年龄小点儿的学生们一起练习,体现了因材施教,学生也没错,她的体能指数表现在了呼噜圈上,没表现在跳绳上,错在衡量体能标准的方式上。国家是想让孩子以体能成绩达标的方式保持身体健康,职能部门把保持身体健康这个目的落实成了几个项目考核的措施,而这个措施里面不包括呼啦圈。再扩大点儿范围,国家想让孩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也希望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人,能够做出更大贡献,针对社会重视智的教育忽视其他方面培养的情况,出台了素质教育、三点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政策规定,只是家长因为将来孩子就业问题陷入了智育内卷”。
转头,我跟孩子说:“体育,理想的状态是每个项目都及格,有一两个项目很优秀,不太理想的情况是有的不及格有的很优秀,你想要什么样的状态。”孩子说:“我不想被老师批评,也想玩我喜欢的呼啦圈”,我说:“那你就去玩呼啦圈儿吧,只要你的体能指标正常就可以,最好能打破呼啦圈儿记录”。
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倾注着无限的爱,这样的爱包括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如何才能把这些爱转化成现在引导孩子的方法?
国家需要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需要行业尖端人才研究创新引领发展,需要各种岗位的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周恩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时传祥,虽然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退一步讲,时传祥的工资是周恩来的两倍也行啊,充分承认人的价值,无论是智力上的还是体力上的。
从引导孩子的方法上,我想让孩子知道每个岗位的人有什么能力、干着什么样的工作、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对培养她的自主选择和增强学习内在动力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在我的朋友里,经常知心说话的不多,但每次跟他们聊完天都会感觉云淡风轻、动力增强很多。一个朋友说,自己从一个工人的儿子发展成现在这样也知足了,以后更好那是天意,以后一直这样也挺好。另一个朋友说,挣钱养家,多挣多花,少挣少花,孩子以后会怎样不知道,只要开心就好。在我眼里,他们比我幸福,他们赢在了心态,也许在他们眼里我也很幸福,只是我没太用心去感受幸福而已。
以此理推之,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能感受到幸福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个幸福包括家庭朋友的关爱、谁会职业的认同,而获得这些幸福的方式就是调整心态。孩子的幸福,来自于她的认知和努力,我仅能帮助她多些认知、多些方法,至于他们将来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够感受到幸福就好,只要无问西东、尽力而为就好。
此时,想起李叔同对曾经深爱的妻子说:“爱即慈悲”。他说这话的时候,也许有对亲人遗憾、也许有对局势的无奈,但更多的应该是为新的信念努力。对我们深爱的人,心怀慈悲未免不是获得幸福的方法,做到不强求、快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