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问杀手莱昂:“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时这样?” 莱昂回答:“总是如此”。
因为痛苦贯穿了人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一座心灵的避难所。
跟电影里的小女孩一样,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家庭暴力的环境。长大工作后,我和父亲一次关于家暴的深入聊天。总结下来就是,他有一个被家暴的童年,所以长大以后,他就习得了他父亲暴躁的性情,以及暴力的习惯。
每次父母尖锐的争吵,几乎都是以父亲的拳脚相加而结束。我渴望母亲能反抗,我每次希望她能够还手,哪怕只有一次,我也愿意跟她一起反抗。可惜这一生她都在选择隐忍。
而我恰恰相反,从小就学会反抗。我第一次彻夜离家出走是小学两年级,父母几乎翻篇了整个小镇。那个晚上他们彻夜未眠的找了我一整晚,我想他们一定是记住了这种失去感。第二次离家出走我大概13岁,去了隔壁镇,从周五晚上出发星期日下午才回家。 从那之后,基本上我就是被放养的。你敢打我,我就敢逃走,我是这样长大的孩子。后来15岁时我得到了一个寄宿读书的机会,从此我就离开了家。
很多人的苦难从童年就开始,家反而不是他们的避难所,给予他们生命的人,也造成了他们心灵上难于愈合的创伤。我们都知道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我想用最平淡的方式讲述我的童年,所以我没有去回想细节,甚至拒绝了细节描述,可只要一说到我从小生长在带有暴力的家庭里,仿佛就自带着悲剧色彩。但其实我跟那些真正受到家暴的儿童比起来,我很少受到伤害,因为我的反抗意识觉醒的太早。
从小看到母亲在婚姻里受尽了苦难,我对婚姻的恐惧多过于期待。在我诚惶诚恐的童年,我一直对自己说,如果爱就是这样,如果夫妻就是这样,那我情愿一个人生活,不要爱上别人。而我父母之间的争吵主要是因为钱的问题,所以我以为爱情只有跟钱无关才是真正的爱情。我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拥有了对生活片面的认知。
“你不愿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过去我就是那个害怕有不好结果,就选择不开始的人。
在一个平常的清晨,刚刚醒来的我,突然有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意识。婚姻是人生唯一仅有的自主选择一个人成为自己至亲的机会,我应该抓住它。从那一刻开始,我从一个不婚主义转变为对婚姻有所期待的人。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可以倒着活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晚年时写的文学批评和回忆录。当他睿智地写下阅读是他的避难所时,他已年老。他的一生以贩卖文字为生,阅读和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并且他让自己写的文字卖出极高的价格,应该说阅读和写作是他人生的避难所。但在他的文章里,他认为他这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婚姻,因为他为离婚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婚姻到底是不是避难所?关于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爱情不是婚姻的标配,是顶配,但换个角度来看,婚姻又何尝不是爱情的顶配。我一直觉得结婚需要莫大的勇气。所以你要拼尽最大的努力让那个有勇气跟你结婚的人,成为你爱情的顶配。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
人生充斥着渡不完的劫,所有的痛苦一遍又一遍的发生,各式各样的苦难各自轮回。但我们只要对爱情充满渴望,对真理充满追求,对世界充满热爱,抱着这样强大而坚定的信念,面对生活,积极成长,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自己的避难所,无须摆渡人,我可以自己渡河,成为穿透黑暗世界的那束光。
去改变,去成长、去发现自己的特长,去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事情,这就是蜕变的开始。突破舒适圈,打破自己的局限,这就是理想生活的开始。总有一天你会强大到有底气对生活说,不。
勇敢一点,你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生活打败。
你就是你自己的避难所。
感谢你读到这里,路过点过关注吧!让我知道我们可以一起在文字走很久,一起扶持,相互守望,共同成长。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