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行原生家庭风,原生家庭有问题的男子嫁不得,熊孩子出现原生态家庭的问题等等层出不穷。那么,娃仔子的教育大计问题出在哪里?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否成才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
《伤仲永》的例子则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方仲永的原生家庭是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到最后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如果他的父亲不是以种田为生,生活困窘,目光短浅。而且一个读书人懂得培训和引导孩子,我想仲永一定会是一代英豪。
这些例子无不在告诉我们原生家庭有多么可怕,他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可是今天看了《零零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我陷入了深思,我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然纪录片的零零后只代表了北京精英家庭的孩子。但天下父母是一样的,疼孩子的心也是一样的 。
都在思考如何能让孩子飞的更高,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像仲永这样的父母已经很少了。我们社会的矛盾变了,培养孩子的目标也变了。
从以前培养孩子的规范,适应社会到现在强调孩子的独立个性。无一不再发生着变化。以前我们觉得乱扔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但现在却是被允许的,是个性的存在。
我觉得家庭是一个方面,社会的进步更是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