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客户聊天,聊到7月休假计划时得知他7月跟家人在山里度假,然后又知道了他家才12岁的小小少年因为从小就学攀岩等户外运动的缘故,现在在某些考验耐力和体能的项目上比他老爹厉害了。小少年是跟着一位本地很知名的户外专家混的,这位专家曾经花了3天穿越了本地最大的山脉,60岁年纪的老大爷却是40出头的精神面貌。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跟合作伙伴一家人聚会的经历,那位大哥家里两个孩子,10岁姐姐和6岁弟弟,两姐弟都是上串下跳型选手。我们这边跟家里的爸爸一起工作,本来计划工作完加入妈妈和姐弟俩的户外训练游戏,但是因为工作结束地晚再加上路上堵车的缘故,等到到达训练场的时候已经快结束营业了。
我还是好奇进了训练场看看他们的设施,整个训练场直接是在一片自然的森林里建造的,主要是在较粗壮的树干之间搭起各种难度的通路,难度低一点的比如两根绳子中间加了木板作为木桥,木桥距离地面一米多的轻松高度,在目前上方对应设置一条用于攀握的绳索; 难度最高的脚下不再有木板搭的木桥,只有一根孤零零的绳索,距离地面有3米高,比“走钢丝”就多了头上另一个绳索,在“绳索桥”的后面又设计了吊滑的环节: 还是两根树干间绑了一根绳索,只是两头有高度差,训练者需要从高的这一头手握圆环,在绳索上滑行到低的那一头。
训练场里布置的这些关卡如果不是经常来的还真不太好找出来,因为训练场没有破坏任何森林里面原本的模样,这些绳索在一片绿色植物里穿行,如果没有家里妈妈的介绍,我是很难发现这些关卡的。这训练场整个就一训练人猿泰山的地儿,我再问他们家这俩小孩儿到什么级别了,这位妈妈回答说大女儿已经可以做最高级别的了,小儿子在第二个级别。
从往事的思绪里回来,在从客户那里回公司的车上,我跟外籍同事聊起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在中国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多是在上补习班,也没有这么勇敢。同事跟我说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多尝试,而我也回忆着我们中国的教育里“安稳”一直是主题词:不要碰你不知道的东西,好好读书,毕业考公务员、做老师或者去事业单位。
我们中国的“安稳”教育,让本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过早地结束了原本想要探索的欲望,从孩提时代开始的我们就不再愿意去尝试未知,很遗憾地我们从来不缺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得冠的“高分学生”,但是注重想象力以及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相比欧美国家实在太少。
前些年有媒体做了一项对比,起底一些当今混得不错的企业家或者其他成功人士,再跟踪当年的“高考状元”的发展轨迹,很遗憾地发现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表现地极佳的孩子后面的发展并不如意。其实道理很清楚,越是高分学生”越有可能循规蹈矩,而企业家一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的。
我们的教育里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安稳,殊不知安稳才是最大的风险。太多人在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岗位上混着,止步不前,殊不知一旦环境变化首先被淘汰的就是自己。
我们进入到信息传播成本几乎是零的互联网社会,如果你身处一线城市,仔细回顾一下会发现每一年自己身边的环境都有明显的变化。去菜市场卖菜的大妈都会要求扫一扫支付,共享单车的火爆只用了一年,知识付费的概念越来越被人接受。当你的环境更新变化速度比你还快时,你真的还能“安稳”吗?
越是想安稳,越是不愿意去尝试,这样的思想不仅会把自己拖入一个不会进步的死循环,你也更错过了好多你原本可以的精彩。在这一点上我体会太深刻。
学生时代的我,跑步永远是最后一名,其他体育项目比如仰卧起坐蛙跳等也总是班上最早坚持不下去的,再加上那个时候父母灌输的“学习最重要”思想,也没有在这上面花什么心思。于是我过早地给自己贴了一个“体育无能”的标签,对“体育课”避之不及,到后来结束了大学生活第一个想法就是“谢天谢地不用上体育课了”,凡是需要体能支持的项目从来不参加,可以肯定的是我的心肺功能一直比较弱。
这个月某一天下班后的心血来潮,想着跑步试试,反正再没有体育老师拿个表在终点让我跑快点,没想到这一跑就上瘾了。每隔一天跑步一次的频率,前面3次跑步是自己蛮跑,跑步距离很短,越是到后面越是坚持不下来。到第4次时跟着专业的跑步训练app试验了一个K1级别,慢跑和慢走交替进行,竟然完整坚持下来了。第5次加了难度,慢跑快跑和慢走交替进行,一次训练下来28分钟跑完了3.5公里,也没有任何问题。
学生时代每次跑步到后面心绞痛坚持不下来的感受记忆太深刻,而如今当没有难受地完整完成了一次训练时,竟然能推翻了二十多年来的自己是“体育无能”这个认定,那种感受美好地不要不要的。
这一次跑步也让自己深刻反思,没有谁真正是“体育无能”,当年的自己即使体质弱,但是一直跑不下来的更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每次坚持不下来后的自我否定暗示。而如今再次踏出尝试那一步,发现自己竟爱上了跑步,每次换上跑鞋出门那一刻的愉悦心情总是无以伦比地美好。
另外一个推翻对自己老旧认知的就是写作。仍然记得当年每一次作文题那800字硬性要求,从来没有不头疼的,那时怎么憋都憋不出来一个字,最好玩的是会用各种方法去凑字数。比如段尾那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总是在作文方格里某行的第一个字,这样那一行后面空着不写篇幅也有了,就这么写一个字管一行。
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忍俊不禁,毕竟近几年来开始尝试自己用文字梳理自己的生活,曾经还有一口气写了3000多字的的记录。
再有就是做销售这个事,还记得毕业那会儿“意志坚定”,坚决不做销售岗位,给自己的理由很“充分”:做销售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对女生不好;自己脸皮薄,拉不下来脸皮求人家买东西。可如今自己可不就是做了销售岗位吗?!自己没有变得乱七八糟,反倒是见过太多乱七八糟将自己磨练地更坚韧和正向;拉不下来脸皮求人家买东西,谁说一定要求着人家买才能卖地出去?!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过一段话,原话不记得了,大体是这么个意思:所谓兴趣和爱好,往往不是天生的或者一开始就有了再去做的,而是做地好之后才爱上的。是的,爱跑步、爱滑雪、爱写作、爱摄影、爱旅行(原来我喜欢宅家里)、爱销售这个岗位,这些可没有一样是最初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吗?对我自己而言这些兴趣和爱好可不就印证了这句话,而能做得好,所有都得回到当初踏出去尝试的那第一步。
是的,在用各种看似逻辑严明的大道理证明自己不行之前,你总得认真地给自己一个机会,踏出第一步试试不是吗?
PS: 最近几篇文章都是用的自己拍的照片做文章图片,是不是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