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去马来西亚大使馆办理签证。我七拐八拐,到了一栋高耸入云的大楼里,大使馆就在十四层。我领了号,上到14层来。
一进门,左手边一位年轻的女招待坐在桌前,态度殷勤,请我登记。我的感觉不坏,登记完就到了屋里面的等候区等着,那里人不多,三三两两的坐着,各自都面色沉重,各干各的事,无人说话,一片沉默。
对面,一个窗口里坐着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电脑上打着什么,西装笔挺,黑黑的脸庞,看起来圆圆的。
就是那个传说中喜欢刁难国人的签证官么?看起来不大像啊。我心里犯着嘀咕,据谷歌地图给出的评论意见,许多人都建议,不要在这里办理去大马的签证。
我正沉思,发现已经轮到我了,我走上前用英语先和对方问了个好。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我甚至伸出了手,伸向窗口里。
黑脸庞面向我,看起来挺高兴,同样伸出手和我握手,并回答说,“你好,你是哪里人?”
“我来自中国”,我一边说,一边递上护照。
“中国人?”对方明显的露出惊喜的表情,眼神突然明亮起来,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牙。
看起来这个签证官对中国人应该是友好的吧。我有些放心起来。
“是这样的,我是一个骑行者,我想要骑行进入马来西亚”。我讲述着自己的情况。
“好的,请等一下”,对方接过护照,电脑上敲了敲,然后从旁边一叠纸上取出一张,倒着放到窗口上。
我看到这张英文纸上罗列了十二条申请材料。
“你需要提交,这些,这些,这些”,签证官拿出笔勾出了其中的八条,用自己流利、但明显发音不准的英语解释说。
“多久能够拿到签证?”我原本预定今明两天就要离开曼谷,所以特别关心时间,据谷歌评论说,一般是三天以内就行的。
“嗯,你今天提交材料的话,十四天以后就能拿到签证”。签证官依然笑着说。
“十四天!”我吓了一跳,脸上写满不可思议。“我实在等不了那么久,三天内行不行?”
“不行,你看,我们很忙,但申请人很多,而且过几天就是假期,我们还要放假。”黑脸庞瞬间收起了笑容,板起来公事公办的样子。
我还想说什么,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于是拿起那张纸,转身回到了座位上。
怎么办?我心里一阵急躁。不是说好的落地签三天以内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无意中,我又低头看了这个鬼扯一般的多达八项的材料清单,猛然发现,只顾着看材料,却忽视了材料上的总标题:社会性签证。
我这才想起,原来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我说明了是骑车入境,对方就直接把我当成因为社会性事务进入大马的人员了。这样一来,签证材料当然更严格,签证审核时间当然更长。这都是因为在泰国太过于顺利了,以至于想要依样画葫芦,结果弄巧成拙。如果我只是说自己是普通的落地签,那恐怕就会好很多。
但现在我总不能再返回去说,忽略我刚才的话,我就是普通的入境吧。
从大使馆出来,我随手把那张印满要求材料的纸扔进了垃圾桶。去你的材料吧。我决定把这些鬼扯的事情都抛到脑后,到时候再说。
人生是一个时刻变化的进行时,在没有到达明天之前,谁也不知道等待你的会是什么。就仿佛行进在盘旋而上的山路上,你永远不会知道,转过下一个弯儿,究竟会看到怎样的风景。既然如此,那就既不必为今日的成功而过分高兴,也不必为明日的问题而过分担忧,从心所欲,顺势而为,才是潇洒人生。
后来我回想当时的情景,我确信当时的我肯定没有想到,最终,事情会以如此微妙玄通、峰回路转的方式得以解决。
既然不用跑签证了,那今天就又闲下来了,我决定骑车在曼谷都市区转上一转,再好好领略一下曼谷的街头。
我很喜欢骑自行车。事实上,我偏执的以为,游览都市最好的出行方式莫过于自行车。
走路,速度太慢,没走几步就累了,还转不了几个地方。开车倒是可以一日看遍长安花,问题是,城市的公共交通拥堵已经是司空见惯,更不用提很多地方都不是你想停就能停的;更不用提,坐在车子里,透过车窗才能看到景色,视野极为有限。
骑电动车么,这倒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速度可快可慢,想停就停。但现在城市对电动车的查处也变严格,而且骑电动车还相对更不安全,城市里大量的车祸都是电动车引发的。
想来想去,唯有骑自行车。
车速可控,可快可慢。慢的时候,和行人无异,快起来也能将将赶得上电动车。而且想停就停,无人阻拦,随便在街边找个地方一靠,就能去参观你想参观的地方,或者随手拍张你中意的美景照。谈到安全,许多城市都有自行车道,安全便捷。最后,它还环保,除了消耗卡路里多释放了几口二氧化碳,它并不会给生态造成任何可能的困扰。
吃完饭,日头已经西倾。午后的斜阳还有些余温,我骑着车跨过湄南河大桥来到对岸,在沿江而行时,蓦地里,看到一条古朴宁静的巷子曲曲折折伸向远处,于是随性的拐了进去打算一探究竟。
在尽头处是一个停车场,绕过停车场,后方赫然出现一片绿茵。我走进这片绿茵,是一棵大榕树撑起的一方天地,下面是一个咖啡厅。绿茵后,湄南河水浩浩荡荡拍打着江岸。
我点了一杯咖啡,坐在江边边喝边欣赏江景。
清凉的风从江对岸刮过来,舒舒爽爽,江水倒影着对岸的红房子,悠悠的晃动着,如同一个晃动的摇篮,催人入梦;午后的阳光也变得温柔起来,透过树荫斑斑点点撒在桌上,撒在桌上晶莹的咖啡杯里,撒在桌角的野菊花上,撒在江边的绿植上,撒在悠扬摇摆的江水上。
咖啡店的主人别出心裁,围着榕树四周螺旋形修了梯子,梯子尽头,是一个架在榕树树冠下的平台。我拾级而上登上平台,眺望远方,两岸建筑高高低低,随江水向前流去,消失在天际尽头。
每当到了这种时候,总是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午后的斜阳,凉爽的风,鲜花和绿植,对着一江碧水,还需要什么呢?什么都不需要了。在这一刻,家国之虑,天下之志,人生之路,全都一时而息,只想畅对一江清风,共它天长地久。
然而思绪却走到了更远处。
三十岁之前,我几乎很少涉足社会,三十岁后,到企业体验白领生活,到国外看灯红酒绿,世间百相,我才感觉到世界的丰满,人性的多样,和它无尽的细节。这是我需要的材料和养分,但似乎还是不够,还要等待时间的孵化;总有些东西,只有时间才能消化它,总有些东西,只有时间才能创造它。
现在的我,依然有一些迷惘,但却不再畏惧迷惘,乃至有些贪恋,因为我已经明白,这迷惘,正是生命必须的养分,等有朝一日它发酵完全,就能化成一壶美酒,陶醉整个世界。我坚信,这就是我正在找的,我正走在正确的路上,尽管我还没有看到路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一通瞎想,天色都已经黯淡不少了,我结账后继续骑着车漫游。骑着骑着,我突然发现,眼前的街道上一串串大红灯笼遮天蔽日,红的耀眼而刺目。
这是哪儿?
我颇为肯定的想到,这里应该是华人的地盘,这里的中国元素,实在太明显了。果然,地图告诉我,这里是中国城。
在国内,有时你会感觉不到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出了国,恐怕很多人都感觉到了,自己忽然就化身成了专家,哪个是中国元素,一眼就能辨认出。那种熟悉感,是本能的认同和亲切。一座牌坊,一块牌匾,一个大红灯笼,乃至一座关公像,一条金龙,一座观音像,都会让你的每个毛孔有种回家的感觉。出海打拼的人们,把最值得纪念的民族文化,都给弄到了国外。
记得在万象认识一个云南出去的老板,人已经晒得跟老挝人差不多了,但心还是红的。闲聊时对方说,在这里找中国人开的店特别容易,但凡是有汉字的店铺,都是中国人开的。我惊讶的说,我们开店也需要汉字写成的招牌?老挝人恐怕也看不懂吧。对方说,当然需要,这是弘扬我们中国文化。
中国人里,我一直很佩服福建、广东人,有那种敢拼敢干、到世界去轰轰烈烈开展事业的精神,总好过在我们内部窝里斗强得多。那些窝里斗的,就算是一时得势了,占据了主导,又怎样,百年过去,它们全都照样灰飞烟灭,但拼搏奋斗的民族精神,永远传承。
在此,我们必须要去区分两个概念,即国家和民族的区别。一个国家会有一个主体民族和多个少数民族,而一个民族,通常则不只是属于一个国家。即民族的概念,要超过国家的范畴。我们通常喜欢把民族和国家混为一谈,因为国家的统治机构总是喜欢蛮横的代表一个民族,由于权力厌恶真空,它不喜欢那些它控制不了的民族其他成员,也就不想去承认它们。
为事实上,民族史,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史。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国家总是会消亡,但民族却可以不断去重建国家。我们现在有的是国家史,朝代史,但却鲜有人去写我们的民族史。我们经常谈论要弘扬民族精神,但如果连自己民族的历史都搞不清楚,民族精神又从何谈起?所以,写出一部华夏民族荡气回肠的民族史,是这个民族的智识者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走在中国城的街头,我突然心有所悟,眼前漫天的红灯笼,亮堂了一代代华夏人的精神世界,那种对热闹、喜庆、奋斗、红红火火的追求,不正是这个民族持续至今的精神内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