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我发现的作文“五笔”技法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中学生作文训练,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思维训练和写作技法训练。此二者相辅相成,是科学而扎实地进行作文训练的良方;而最能表现思维规律与示例写作技法的,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特别是名家的精美短文。

2007年,我在河南《中学生阅读》上开设了《读课文学作文》专栏,第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莫怀戚先生的精典散文《散步》。

我在文章中进行了这样的阐释: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一下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或“解说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故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笔锋一转,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详写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

所以,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文章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的启迪: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解释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这就是记叙文的一种规范的表达形式,如果再简化一下,可以暂时不要求学生实践其中的“穿插一笔”,于是下面的“五笔”就是一种极能表现记叙文表达规律的美妙笔法: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五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五段”。

“五笔”的说法,也可以有内容相近的不同表述,如“交代一笔”,就可以说成“解说一笔”等。

为了证明这种“笔法”在写作中的有效性,我将“记叙文的‘五笔’技法训练”设计成作文教学方案,组合多篇“五笔”美文,进行了反复的教学尝试,其中不乏中考作文的技法指导,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笔”技法的魅力,其关键是表现出人们在写作中的共同思维规律,因此行文自然流畅、详略有致、结构完美。这最为美妙的地方就是“规律”。有了规律,就有了规矩,有了形态,有了技巧,就有了训练的效率。

“五笔”技法的魅力,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它往往并不是“五段”。正是因为往往不是“五段”,所以运用“五笔”思维的文章,其外在的形态可以千姿百态,而内在的骨架却是大体相近;这就从另外的角度表现出了“思维规律”的美妙。

在经典的散文作品中:

朱自清的《背影》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第一段,轻点一笔;

      第二段,解说家境;

      后续几段,略写送“我”到南京;

      第六段,详写“父亲买橘”;

      最后一段,抒发心中的深情。

杨绛的《老王》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第一段, 轻点一笔;

      第二段,解说“老王”;

    后续几段,略写“我家”与“老王”的交

往;

      接着几段,详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

      最后一段,“我”深表“愧怍”。

魏巍的《我的老师》与杨绛的《老王》一样,表现出来的也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连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五笔”思维规律和写作技法的精彩片段。如: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我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

      我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交代一笔,解释原委)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 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这些名作中的“五笔”现象,都不能说是巧合,都只能说是思维规律的具体表现。而且,如果不从思维规律的角度去提炼,我们也许并不会有这样微妙动人的发现。

王蒙先生于2015年7月1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怀人二章》署名文章,下面一篇就表现出规范的“五笔”思维形式:

庆炳千古

        童庆炳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是在学生当中去世的吧?  (轻点一笔)

        我听他在公众场合讲过,他的愿景是,某一天,在课堂上,他倒下了,他走了。这是大美,这是大善,这是他的期待。因为,他热爱教学工作,他爱学生,爱讲台,爱教室。(解说一笔)

        他永远老老实实,尊重文学,尊重教育,尊重同行,尊重学子。他没有文人惯有的那种夸张与自恋。他从来没有过自吹自擂、张牙舞爪、轻薄为文哂未休的表现。他从来不搞什么酷评,什么骂倒一切,什么自我作古,什么爆破恐吓,什么装腔作势,什么迎合与投其所好。近几十年,那样的文艺评论“家”早就不罕见了。 (略写一笔)

        但是老童亦有“牛”态:他曾经表示,所有中文系课程,他都教过,他都能开课。我在中国海洋大学旁听过他的《文心雕龙》课程,获益匪浅。

        我还多次听到过童老师的倡议,他希望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改为《论语》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起这个话题,有一种如今少有的诚笃与认真。在我们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他的君子风范,诚恳、善意、克己复礼。包括在家中。他与妻子曾恬也是恩爱有加,令人感动。(详写一笔)

        他走了,不是在课堂上,如同在课堂上,听说是与学生们一起登山之时。他会有一种满足,与学子们一起,与青年人一起,与攀登的愿望一起。

        孔子的伟大离不开他的弟子七十二贤人,童老师的学生阵容也令人赞叹。而他本人是黄牛一样地耕耘着,坚持着,谦虚着与进展着。他的去世引起了很大的响动,当然不是偶然。(深化一笔)

这又是具有实证力量的美妙的一例,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


   

从思维规律与表达规律的角度而言,既然说是“规律”,那么“五笔”式思维就一定不能只是囿于精短记叙文的表达,它应该有普遍的适用性。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下面是一篇时评,运用是“五笔”思维:

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者:徐梓 见《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6日)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气质。一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校训,一方面在于它生动地传达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料。 ((这里点示一笔)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而《四书五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它不仅是为我们民族文化奠基的著作,是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和风貌的著作,而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思想,都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的意义。 (这里解说一笔)

        正因为如此,很多校训都取材于《四书五经》。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即取材于《中庸》的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则出自《论语》中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大家熟悉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出自《周易》。由于源自于经典,这些校训不仅根扎得深,言近旨远,辞约义丰,文化意蕴深厚,而且借助经典的力量,传播得也广,为人们喜闻乐道,读起来亲切自然。  (这里例说一笔)

        也有不少校训出自其他历史文献,同样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反复的锤炼,语句的凝练生动和意蕴的悠远丰厚也不遑多让。这一类校训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一校训虽然是启功先生在1996年夏天最早提出来的,但这简短的八个字,可以看作是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教师的誓言。

      对学与行的强调和追求,是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学和行的一贯强调,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句式,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表”“经为人师,行为世范”“经为人师,行为仪表”,等等。南宋时期,高宗赵构为孔子及七十二贤一一制作了赞词,其中关于颜无繇的赞词就有“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这可以看作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直接渊源。(这里详析一笔)

      总之,我国众多的校训立足于传统,来源于传统,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它们丰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正因为根植于传统的沃土,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养分,它才得以根深叶茂,弥久常青。同时,这些校训又进一步培植了传统,提炼了传统,以优良的校风为载体,使得传统得以传承下去,并接纳时代的因子,进而更加茁壮。  (这里深化一笔)

从我收集的短文资料来看,新闻报导、人物简讯、科学说明文、咏物抒情文章等,都可以运用“五笔”式思维与技法来进行写作。

细细品味,“五笔”式技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其实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在写作时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逻辑的习惯思维,就像人们常常喜欢说“三点看法”一样;既是习惯的,又是合乎逻辑和富于条理的,于是就能表现出“思维规律”。如同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王蒙的《庆炳千古》,它们的内容与外形绝然不同,但“内在”的“骨架”却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合乎规律,所以这种美妙的行文笔法一经“点破”,学生就能够学习与运用;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就有了“训练”的色彩。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需要突破一个重要的关节,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写作技法训练。如果语文教师善于利用已有的作文教学资源,又能追求自己别有创意的探索与发现,那就是作文教学研究的幸事。

余映潮

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河北师大“余映潮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是知名的中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12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相关链接

黄厚江|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典藏|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