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康德的哲学思想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其哲学思想就像转运枢纽一样,之前的哲学从此进入,之后的哲学从此而出。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
但是,很可惜由于此书的晦涩难懂,加之此书确实与之前10几年的笔记有很大关系,故而在此书出版后的很长时间里,有很多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学者)都认为此书是康德用之前笔记拼凑而成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裴顿的《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一书,和大家一起领略此书的魅力。我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会发现原来康德的哲学并不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相反这是一本整体上连贯,逻辑上一致的书。书中,作者对康德哲学的解读,总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像那些功参天地的武林高手一样,虽然使出的招数看似平常无奇,但却蕴育着无穷的奥秘。这是绚烂过后的平淡,返璞归真的力量!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一章,引论
康德自己曾说过,希望大家把《纯粹理性批判》当作一个整体去理解,就像一台匹配精密的仪器一样,如果其中某一部分出现纰漏,就必然会影响前后的所有部分,从而让整本书都崩溃到,但事实上这种事情并没有出现。所以,康德相信,这本书在整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一些此书的注释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主张此书并无所谓的整体而言,不过是一些段落的拼凑体!在其中所有的部分只有外在的联系,“几乎在每一章里都是断然自相矛盾的”。
对于此种见解,康德予以否认,他说“在任何一种著作里,...要是把某些页孤立的文字脱离其前后文进行比较,是有可能寻找出表面上的矛盾的...但是任何一个把书中的观念作为整体而掌握的人是容易解决这种矛盾的”。
正因与此,其在之后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中希望读者能把他的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
一、【拼凑说】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讲述了花亨格尔的见解。在花亨格尔看来,康德的此书应该被分成前后不同时期的不同部分,而且这些部分之间关系并不紧密,是很随意的一本著作。花亨格尔认为,《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可以分为几个积层,这些积层还可以再分成一些次层,并且这些层之间联系并不紧密。
二、【作者裴顿对拼凑说的看法】
作者认为,康德一如其他的哲学家一样,对于不同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水平上工作的,他想某一些问题会比想其他问题更透彻些,而这便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这本《批判》。作者认为,花亨格尔虽然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强大的分析能力,但很遗憾他却没能仔细的去体会书中的内在联系。
三、【拼凑说的后果】
就拼凑说的观点来看,《批判》一书是不值得学习的,这样的一种看法非但不会将康德此书中的模糊之处弄明白,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模糊之处,从而将人陷入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四、【作者的态度】
在此,作者引用康德的话说,《批判》一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中每一部分都有赖于其他部分的充分论证。当然,康德本身并不否认《批判》一书的文笔散漫性,书中的例证很少。但,这是康德的刻意为之,因为那将使书的内容或许庞杂而使读者看不清本书的框架。
康德的著作的理解上的困难与模糊,是由于作者在阐述上的缺点,但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在理论上的新颖所导致的。这就像休莫一样,休莫的批评家始终不能了解休莫所说的真正内涵。
人们总是带着一些偏见来接近康德的著作,认为可以凭一己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批评康德的论证,可是恰恰是这种知识正是康德所要质疑的。如果这样,我们在这本书中将只能看到我们已知的。我们不应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曲解它,而应该循着作者的思想去理解它。因为,凡是含糊的大多是康德与传统相分开,而想要建立一些全新的见解的段落。比如,先验演绎和各种类比。
当然,裴顿也认为不能把《批判》中所有的模糊不清都归之于批评家的偏见。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这部《批判》敞开了一个全新观念的世界,康德所做的是自古以来形而上学中最困难的工作。在这种事情上,人类没有朝向目标的捷径,而康德也只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崭新光景。这种光景,对于被动接受它的那些人来说是有困难的,而且对于发现它的康德来说同样也是吃力的。
一个人在人所未知的地域勘探时,我们在他归来时,并不会因为他的地图不如平时所见的那样准确详细而责怪他。
【结论】
作者认为,要想真正的理解《批判》一书,唯一的希望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设法把它不同的部分配合起来。对于那些含糊,不一致的地方暂且存而不论。越过它,继续前行,先把握住书中的整体框架。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时,或许会发现原来的困惑依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