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为实现2023年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庄公共空间管理并不断深入开展清洁行动,以期达成更高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对人居环境的治理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使得村庄环境处处换新颜、提气质、升品质,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为夯实现有环境治理效果,环境整治工作仍需继续做精、做细、做长远。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合理布局,营造特色乡土文化风情。村庄道路、水体沿岸、村庄周边的公共环境是治理的重点。除了常态化的绿化种植与管理,还可增设一些文化元素,例如邀请农民画家在主干道路墙壁上描绘体现村规民约、民俗风情的特色绘画,打造村级特色文化墙、景观小路。此外,村民宅前屋后的环境治理仍不容忽视,通过“美丽典型”案例的宣传,激发村民主动打造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竹园”。匠心而成的小院让村民自留地不仅别致美观,更不失田园野趣。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方便村民出行。乡村振兴,道路先行。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桥梁的安全排查,持续优化农村路网结构,落实管养主体责任至关重要。每个村都在依托自身资源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完善村内主干道路建设,加强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道路日常养护方面,积极推广路长制等效果显著的道路管理制度,提升村民维护公共道路的责任意识。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纳群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人居环境治理,村民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的参与者、建设者。人居环境治理是一场长久战,以长效管护机制为抓手,召集村民齐参与,推动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深入开展。坚持村民自建,畅通发言渠道,广纳群言,共同推进村容村貌的长效管理。现如今,众多村实行村居环境积分制管理,对村民行为进行正向引导。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良言献策等被赋予小小积分,对应一定精神、物质奖励的兑换,村民参与村容村貌管理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不在自扫自家门前雪,而是更多参与村级公共区域的管理,村内环境越发干净,村民居住得越发舒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仿佛一支画笔,笔尖所到之处挥洒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人居环境新画卷。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离不开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画卷的铺就更需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公共设施的持续改善与群众智慧的汇集与落实。从原来的“村居主导”到现如今的“村民参与”,从“家庭小美”到“乡村大美”,人居环境的底色越发靓丽,村民群众的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