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时,学校里还是旱厕。(天,我到底是有多老!)
厕所坐落在操场的另一头,很远。夏天还好,除了应付苍蝇妈妈和她的小宝宝们,也没有过多值得顾虑的。
到了冬天,可就麻烦了。冻屁股还是其次,关键是天黑得早。一旦赶上老师拖堂或父母下班晚,上厕所便成了件要人命的事儿。
——因为每次战战兢兢地走进厕所,都会想起校园里流传的大红手的传说。
“放学后尽量别去厕所,大红手一到晚上就出来。”
“听她们说,原来咱们学校高年级有个学生就被大红手抓走了。”
“好像有个老师值班的时候也碰到过大红手,不过最后跑出来了。”
“……”
现在,每当我看见女儿畏缩在我身后不敢独自走进漆黑的卫生间时,都会想起多年前的我一个人蹲在又黑又臭的旱厕里,焦虑而疑惑的心情。
每个孩子的童年,既有洋娃娃,也有假想敌。
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恐惧来源于对事物的不了解。
于是,当我看到《走廊里有大怪物》时,心里是欣喜的。
因为书中描绘的怪物形象,既可怕又真实。
我以为,与盲目的恐惧心理相比,具象化的怪物更能够释放女儿内心的压力。
事实是,当我绘声绘色地讲完整本故事时,女儿非但没有获得更多勇气,反而更加疑神疑鬼起来。
对她来说,书中那些形态各异的怪物,齐整整地排在了大灰狼、大老虎后面,成为了她原本不算多的假想敌中的一员。
“去找小内裤吧。”晚上帮她洗漱完毕,我拍拍她滑嫩的小屁股,照例让她自己到柜子里找换洗的衣物。
“妈妈,咱俩一起去吧。”女儿很要面子,从不轻易承认害怕。
“妈妈在收拾呢,肉卷自己去拿一下呗。”
肉卷不是粘人的孩子。通常对话一两个来回,她便不再固执。可是今天,时隔几秒钟,就在我以为她正站在沙发上歪歪扭扭地换内裤的时候,她却悄悄地从门后探出头来,神秘兮兮地说:“妈妈,过来,我给你看一样儿好玩的。”
对于她的小心思,我只好全力以赴地配合下去。嘴上虽没戳破,心里却也暗暗担忧,这样的绘本是否到底过于直白了。
其实,这本书的色调并不灰暗,毕竟,它是在讲一个直面恐惧、超越自我的故事。为了战胜心中的大怪物,书中的小女孩想出了各种办法:在穿过走廊时编一段复杂的舞蹈,一路大声唱歌,或是在心中默数三个数后,飞快地冲过去……
尽管这些经历渐渐使小女孩在合唱中脱颖而出,拥有了曼妙的舞姿,甚至获得了赛跑冠军,却依旧没能消除她的恐惧。
直到她拉着爸爸再次走进那个堆满杂物的房间,把奖牌挂在了衣柜门上,小女孩才彻底从这种仪式感中获得了勇气,完成了成长中一次不可或缺的蜕变。
“妈妈,她为什么要把奖牌挂在柜子上?”关于最后一幅画面,女儿产生了疑问。
“因为这样她就不怕大怪物了。”我一边回答一边思索。
“为什么这样就不怕了呢?”
为什么呢?
或许,这是一种自我暗示,意味着某一方面的成功,足以抵御其它领域的不足。
或许,这是一个契机,一个告别胆怯的理由,众多次失败或成功的尝试中的某一次。
或许,这只是一种标志,是一种勇气的证明。因为在她内心深处,早已摆脱了恐惧。
而作为家长, 面对孩子的胆怯,我们既不必安慰,也无需施压。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摒弃自己对孩子的担忧,防止焦虑的情绪蔓延到他们身上。
孩子需要自由生长。
退一万步讲,即使她始终无法克服恐惧,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周围的朋友,有喜欢臆想床底下有怪兽的,有不敢在地下一层的快餐店吃饭的,可这些怪癖,丝毫没影响到她们乐观的人生。
于是,我悄悄地把这本书收起来,告诉女儿,我们以后都不讲这个故事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女儿兴奋地扑过来对我说:“妈妈,今天你不在家的时候,我看了好几遍大怪物的故事,都没害怕。”
看,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内心的小世界里抵御风暴呢。
对于女儿来说,这仅仅是一个重复的开始,当然,也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