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辞》
一、《楚辞》是如何诞生的?
1、楚文化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巫风盛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迷信活动特别猖獗。
(儒家推崇的周礼系统虽然也讲迷信,敬鬼神,但那属于“神道设教”,揣着明白装糊涂,是统治阶层维系向心力的手段,也是对老百姓的管理技巧。)
2、但楚国人讲迷信,敬鬼神,那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不管大事小事,有事没事,总喜欢求神问卜。
3、怎么和鬼神交流,怎么在和鬼神交流的过程中调动集体情绪,这很考验巫师的语言技巧。
4、正是从这样的鬼神文化里,诞生了瑰丽的《楚辞》。
二、《楚辞》的作者们
1、我们所谓的“楚辞”,就是在创作上以屈原为首,以宋玉等人为辅的楚国词赋,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用楚国祭神的语言传统来做个人的情感抒发,用高贵的姿态迎战所有人的猜疑和妒忌。)
2、《史记》记载,屈原死后,楚国又出现了新一辈的词赋名家,有宋玉、唐勒、景差(cuō)等等,但他们只学到屈原的文采,却不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进谏。
三、《楚辞》的表现手法
1、《楚辞》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巫术里的仪式性语言。
(在《楚辞》里边,和巫术有最直接关系的,除了《招魂》,还有更著名的《九歌》。)
2、恋爱语言是《楚辞》的核心表达方式,适用于多种人神关系和人际关系。
3、《楚辞》独具特色的“美人香草”的手法。写恋爱可以用美人香草来写,比如《湘夫人》;写忠君也可以用美人香草来写,比如《离骚》。
(读完《楚辞》,你甚至会感觉一切人际关系都可以用美人香草来写,或者说,一切人际关系都可以化约为恋爱关系。)
4、《楚辞》的经典语助词“兮”,古音读“啊”,但今天已经约定俗成,大家读成xī完全没问题。语尾助词“些”,“一些”的“些”,读音是suò,今天南方一些地方的口语里还保留着这个发音,只是大家一般不知道这个发音到底对应着哪个字。
“魂兮(xī)归来!去君之恒干(gàn),何为四方些(suò)?”
5、“乱曰”,这是《楚辞》的一个经典结构,“乱曰”的意思就是“尾声”,语言风格变换一下,最后做一个总结。
(《招魂》的尾声:巫师铺陈了人间享乐的各种奢华,好几百字之后终于讲完了,忽然另起一段,跳出两个字:“乱曰”。
……非常精彩,首先句式变了,从短促、规则的四言体变成了长句子。因为句子很长,一句有八九个字,所以句子中间用“兮”来停顿一下,吟诵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献岁发春兮汨(mì)吾(wú)南征,菉蘋(lv̀píng)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cháng)薄,倚沼畦瀛(qíyíng)兮遥望博……”)
四、《楚辞》和《诗经》
1、楚国是独立于华夏文明之外的一个文明体系。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楚辞》和《诗经》才会迥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着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2、当然,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读《楚辞》也会比读《诗经》吃力很多。《楚辞》有太多的南部方言,方言的背后又有着很特殊的南方风俗。
3、“楚辞”这个概念,是和屈原牢牢绑定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和《诗经》完全不同。
4、《诗经》和《楚辞》后来分别开创了两个文学传统:唐诗宋词主要继承了《诗经》,汉赋继承了《楚辞》。
(今天没有几个人熟悉汉赋,因为真的很难读。汉赋里边尤其有一些“大赋”,篇幅能抵得上一个短篇小说,把无数华丽的辞藻和奇幻的想像用排山倒海的手段向你扔过来,一般人很难招架得住。从这个意义上说,《楚辞》一系的作品更有纯文学的色彩,炫技成分特别重。)
5、熟读《楚辞》、《诗经》,对我们理解汉唐以后的文学很有帮助。很多文学语码,都是在《诗经》和《楚辞》里定型的。
6、《楚辞》(和《诗经》)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基因一样的意义。
(……举一个小例子:辛弃疾有一句词“江晚正愁予”,苏轼也有诗“烟波渺渺正愁予”,都是从这里化用来的,台湾诗人郑愁予,就是写过“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的那位诗人,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再比如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7、“逆转”手法,《诗经》里没有,《招魂》里利用到了极致,逆转这个技巧后来被唐诗继承了(排律)。
(《长恨歌》和《琵琶行》就属于排律。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写过一首排律《长安古意》,前边连篇累牍来描写大都会的奢华众生相,在你读得铿锵顿挫、心醉神迷的时候,最后四句突然逆转,完全是对《招魂》结构的翻版。)
8、《楚辞》和《诗经》在生死价值观上有区别
(……当“祸福莫测”的意思从死神嘴里说出来,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认为敬拜死神,也就是这位大司命,就能赢得他的好感,让自己多活几年。换言之,这些古人很清楚,无论自己怎么对待死神,或者无论自己积德行善还是为非作歹,都和自己的寿命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价值观,和周礼传统下的北方世界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