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结合着自己的一些情况看一些书,薛兆丰的经济学,香帅的金融。感触比较深的是两个概念:成本和时间。
实际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选择是随着惯性做出的,因为相对较小,影响有限,所以按照惯性的思维去做出选择是最明智的。真正关键的那几步选择如果还是按照惯性来,有可能就会对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被时间不断的放大。
比如,有个同学在2010年左右大学毕业,去了报社做记者,另外一个同学去了腾讯,或者一个同学去了诺基亚,一个去了小米。接近10年之后,人到中年,30大几,去诺基亚的和去小米的可能天差地别。
这就涉及到成本了。你在诺基亚工作的成本不是你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工作上,而是你如果不去诺基亚能去的最好的单位取得的最好的成绩,比如区小米,因为你是原来,小米上市你可能都财务自由了。财务自由就是你在诺基亚工作的成本。
这么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在付出着巨大的成本从事这一个并不合适自己的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境况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某一天同学聚会,你和那些跟你一起同窗读书的同学们坐在一起,你们差距如此之大,这是很难接受的。
薛兆丰经济学还讲了一个概念:科斯定律。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自愿的最初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谁用的好归谁”。
按照这一理论,每个人都应该去到自己收入最高的职位和岗位来工作,现实并非总是如此。你可能早就知道如果你跳槽去别的单位或者别的行业收入会增加很多,前途会更加光明,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呢?因为有成本,交易成本。你畏首畏尾,想不明白自己跳槽会遇到的困难有多少,所以干脆不想了,温水煮青蛙,也挺舒服的。
实际上,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去认真的衡量和核算成本。核算的结果往往是交易成本可接受,但是会有一个不适过渡时期,这是所有走出舒适区的行为都会有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慎的直面自己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对你可能影响重大的选择,你如果一时偷懒了,时间会向杠杆一样,无限放大你的抉择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就像从一个原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最开始他们的距离很小,可是他们会渐行渐远,越行越远,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