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
溥仪买了门票去故宫参观,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说:“这不是光绪帝,是醇亲王”。工作人员说:“我们是研究历史的,是你懂还是我们懂”?
溥仪说:“我是不懂历史,可我爹我还是认识的”。
绝大多数人都信奉真理,客观逻辑的自洽是很多人穷极一生所追寻的东西。我们也都清楚的知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往往并不是因为那些人比一般的常人懂得更多,而是他们掌控着对所谓“真理”的解释权。
有时候,人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观众”这样的一个角色而固定存在着,不是扮演谁,而是我们本身就是众多角色中的一员。等待一场演出、经历自己的谢幕,既然是看客,就避免不了会参照自己所看见的,所感受到的,去妄下断言。
其实,我讨论不了关于“价值”这样如此高深的问题。一个人心目中的价值排序往往会受到环境、经历、所看见的以及情绪等多种因素而受到影响。比如说,一个小孩,从他记事起,他的父母便整天争吵。等他长大后,可能就会天然的认为,走进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是自己父母那个样子,每天有吵不完的架,停不下来的拌嘴。
这种情况和思想下,对他产生的直接影响可能是恐婚,甚至惧怕和另一个人的相处。父母的相处场景像是一块记忆芯片一样被植入到他的脑子中。
首先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遗憾的一点在于这会对真正喜欢他的那个人,造成一定的不公平。因为另一个人实际上是在用从别人那里判断得来的经验,来经营着属于他们两个人独有的相处时间,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不应该储存别人的影子。
更加可怕的是,现在还有一些媒体账号,一些胡说八道的人在那里鼓吹“小时候就经历过不幸的人,长大是很难幸福的”,同样的话,我在一本言情小说里面看到过,里面讲“17岁时能够承受的痛,到了70岁恐怕也会刻骨铭心吧”。我们大多数人记住的是这句话而已,而现实真实的情况是,17岁时,我们所经历的创伤,等到了70岁的时候,我们甚至连是什么都不记得。
但是呢,因为有“场景芯片”的植入,人们更倾向于信任自己内在储存的信息,而拒绝选择接下新的、更加叛逆的建议。
我特别喜欢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走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多的风景,才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请先照顾好你自己”。所谓照顾好自己,就是要学习摒弃掉别人的说辞、过去的经验、模版的范式等等,根据自己当下的体感去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心情、状态,试着去享受当下自己所看见的,经历的,而不是去依照一个大众的标识和社会的标准,就轻易的对自己的行为加上各种形容词的判断。
中国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听不了批评的话语。比如周鸿祎在公开鼓吹,我们接受批评啊,你们批评的越多,我们越有改进的空间。但当他去央视演讲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说,怎么用360安全卫士卸载360的时候,他却明显的非常的不高兴。再加上现在360的各种弹窗、推送广告。鼓吹自己是国家安全卫士的红衣教主,你要骂他是乌龟王八蛋,他肯定也不愿意听,但他做的事,尤其是广告弹窗、开屏提醒、360篡改默认浏览器这件事,就会让我觉得他这个人挺乌龟王八蛋的。
我非常喜欢罗翔在《十三邀》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被人对我们的批评和表扬都那么名不副实,那我们又为何要因为别人的表扬而骄傲又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愤怒呢”?
中国人又习惯于解释,比如说我刚才骂周鸿祎是乌龟王八蛋。他听了之后第一反应肯定是不高兴,但是他无非会有两种反映,一种是罗列各种论证,说我们360哈整合了各种杀毒软件,为网民的上网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你怎么能说我是乌龟王八蛋呢?按照我的逻辑来说,我应该是大善人啊,这可是要受到首长同志接见的啊。另外一种是,周鸿祎自己承认了说,对,我就是个乌龟王八蛋,但是兄弟啊,我们也没办法,你看我们360,那么大的互联网企业,养员工要钱,拓研技术,也要钱,我接点广告收入,赚点外快养过自己,总没错吧,再说你白用我的产品,就让你多看点广告,又怎么了嘛。
与罗翔的话相反的是,通常人们接受不了批评恰恰是因为批评的名副其实,以及能接纳表扬是因为表扬的名不副实而已。
所以说,一个人想要做到逻辑的自洽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任何人对价值的认可都是在勉强维持着自己的一份体面而已,当这份体面不复存在的时候,价值也就失去了被认可的意义。
曾经我们以为,自己看不懂的才是世界。后来才发现,众生所看不懂的,不过只有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