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操作系统”这个概念是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不过在那本书中并没有称之为“操作系统”,而是称为人的自动化程序。
在书中有一位嫁入豪门的女性,通过调整自己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认知,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从而改变现状的例子。
简单来说是,A为事件本身,B是自身对事件A的反应,C是最后的结果。A→B→C,通过改变B也就是自己对事件A的看法,来改变结果C。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人的大脑里是有一个自动化程序的,而且这个自动化程序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对事件本身的思考,来改变相应的结果的。
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元认知能力,而书中的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也提醒我外面世界对我的反应,其实是我对外界反应的一种反馈,具体根源是在于自己。
有了这样的认知,在日常生活自己情绪失控时,就可以分析一下原因,是哪里又被刺激到了,这样就更加了解自己。
通过这一点启示,我知道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之下,形成了一个自己特有的自动化程序,这个程序是我无意识中形成的,我想遵循的应该是人类的天性。
比如先天的非条件反射,以及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个人的欲望以及追求。
重点在于这是无意识形成的,所以这个自动化程序中就有很多错误,不必要的程序,而这样的程序所带来的只能是错误的结果。
个人的成长进步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好的留下,坏的去除。虽然说已经知道有很多情绪的反应是不必要的,但是要真正修改起来却是困难的。
因为只知道要改却不知道如何改。在看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有关“操作系统”的这一描述的时候,我才认识到,真正要改的是自己底层的概念。
这是书中认为的个人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是由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实验和践行共同组成的。
也就是说要改变自己的操作系统,需要打磨自己对一个概念的看法,要做到清晰准确必要,还要打磨概念之间的关联,也要做到清晰准确必要。
然后就要打磨价值观,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更重要,价值观要坚定且清晰,再就是不断实验践行反馈重复的过程。
拿“朋友”这个概念来举例,其实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就有关于朋友这个概念的定义,很清晰,但是我还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分析一下。
一直以来我认为的朋友就是那种,跟自己有共同话题,能聊得来的,价值观相近的人。
再后来是一块玩玩游戏,一起打打台球的能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慢慢长大了之后,朋友又成了一个倾诉排解寂寞的对象,不开心的时候打个电话聊聊天的就成了朋友。
所以在我看来“朋友”的定义就是,有相似价值观,能一起玩,还能互相倾诉,排解寂寞的一类人。
然后再来看另外一种关于“朋友”的定义,朋友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的付出的人。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朋友就是那些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以上这段是《把时间当做朋友》里关于“朋友”的定义。
对一个概念有着怎样的认知,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的朋友里更多的是一种彼此的安慰,我们之间缺乏共同的成长,有的只是互相消磨对方的时间。
有人认为朋友就是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互相倾诉,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起玩耍的那一类人。而有人认为朋友是在未来的时间里,会彼此变成更好的自己的那一类人,是不必时常联系却从来不会忘记的一类人。
对于概念的不同的认知,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修正这些认知,就需要重新来过,对于每一个必要的概念都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深入思考来纠正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这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