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APP本周樊登讲书《少年发声》,边听边被一次次击中,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对应住自己或身边人,我心疼着孩子们,焦急着爱孩子又作孩子的家长——“咋能这样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时,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是啊,我们很少听到孩子们怎么说,孩子们的话语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会关起门来,不跟家长说话。这时候,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实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出了问题——我们平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平时用什么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说些什么?等等。
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不同年龄阶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想说的那些话。很多话听完之后,就会意识到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所以听完这本书后,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崽崽,是三年级的男生,他脾气暴躁。他有一个6岁的弟弟,他说:“我有时候想把6岁的弟弟一脚踢飞,但是又不忍心。”这是一个有二胎矛盾的家庭。
妈妈对待崽崽和弟弟是两种态度,崽崽写作业,妈妈常常批评他,弟弟过来问问题,妈妈侧过身跟弟弟好好说话,很温柔。崽崽说:“我本来已经很生气了,他惹得我更生气。我就觉得弟弟特别欠揍,想把气出在他身上,想上去把他一脚踹飞。”
崽崽觉得自己脾气不好,很容易冲动。他其实很多时候可以跟弟弟一块儿玩。只是弟弟才6岁,喜欢逗他、找他玩、拿他的东西,容易让他生气。
崽崽之所以这么暴力,跟妈妈经常揍他有关系。孩子揍人的习惯,其实很多是跟大人学来的。崽崽觉得爸爸处理他和弟弟的矛盾的方式很好。
爸爸就是叫他们过来,先跟他们讲道理,然后让他们自己化解矛盾。方法是很好,但爸爸很忙,平时都不在家。
崽崽也不敢跟妈妈说这些事情,因为她根本不想理他,崽崽觉得是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做好。可是内心还有一个声音:不要小看小孩子!
妈妈常用“随你便”“无所谓”“不管”的那种态度。她很注重弟弟,不是很注重崽崽。以前她会非常关心崽崽的学习,现在就一切随他,根本不管。
作妈妈的当生气、烦躁或者无力的时候,容易说一些伤害孩子内心的话——“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便你吧”,孩子听了这些话,其实很伤心。
因为崽崽的反抗,妈妈打人有所减少,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还是喜欢动手。
崽崽非常认同作者说的话——如果你的愤怒没有到达爆发点,你也不会想着要打人,主要的问题是,不要让矛盾发展到你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地步。
当问到崽崽最讨厌大人对他说的话,一听就烦得要死,他回答,都是妈妈说的,“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现在不想听你说话……还有很多。”崽崽听后很伤心。
是啊,这些话真的会伤到孩子的心,家长往往在气头上的时候会口不择言。家长也觉得自己很委屈,“我还不能生气吗”“我不也是个普通人吗”……但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教育是家长的示范。家长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怎么处理情绪,怎么处理矛盾,家长以身作则,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教育。嘴里说的那些话,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陈瑜给多子女家庭有三条最基本的提醒:
不要总是要求老大让着弟弟或妹妹;不要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表扬或批评另一个孩子;不要拿孩子们的优缺点比来比去。
如果可能,创造一些机会,分头带每个孩子出个门,他们其实很期待能拥有和爸爸妈妈独处的时光。
父母不能够只做孩子的“法官”。如果父母是“法官”,那么孩子之间的矛盾永远不会得到解决。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们要协调出一个机制来。